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天津市河东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天津市河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10-25 10:00

天津市河东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河东围绕“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品质活力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品质活力区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河东城区功能定位、塑造河东城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河东区的实施,牢牢把握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层级稳步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涌现出一批符合“金贸河东”功能定位的服务品牌企业和新经济企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服务业载体与平台,引入了一批激发增长新动能的新兴行业企业。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地位持续巩固。“十三五”以来,河东区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2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3.2%,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市场活力更加凸显,“十三五”末全区服务业市场主体达5万余户,服务业成为全区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动能转换加速完成。十三五”期间,以金融、商贸为支柱,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快速成长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服务业中金贸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三分天下”,2020年占GDP比重分别为29.9%、29.71%、29.35%。涌现出科技金融、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信创产业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园区建设深入推进。高标准实施“五大对接工程”,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引进国电投、中能建、中建六局、中航建等一批央企国企二级总部,投资兴建了中海、中储、中粮等一批重大项目,投资总量近300亿元。2019-2020年吸引京冀落户企业548家,注册资金22.45亿元;其中北京企业82家,注册资金14.72亿元。金贸产业园区城市设计已全部完成,中能建天津电力设计院总部大楼项目实现竣工,累计建成鑫帅领、帅超等6家科技园区,嘉晟天创等6个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特基屋等5个市级众创空间。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新兴经济活力十足。十一经路现代金融商务区、津滨大道现代商贸区、天津站-新开路商贸区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加快建成,实现集聚带动效应,成为河东区招牌。渤海银行总行迁入我区,实现持牌法人金融机构零的突破,并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银行品牌达到28个,存贷款余额达到2700亿元。形成了以嘉里汇、万达广场等7个商业综合体、8个大型超市为核心的新商圈,营业面积百余万平方米;夜经济活力绽放,“老门口”夜市列入全市重点示范街区,棉三、嘉里汇夜市成为网红打卡地。累计打造亿元楼宇24座,盘活率和使用率位于中心城区第一,海河东岸新经济新业态集聚初步显现。引入易众包、深圳红海人力、上海杏泽、易居网等9个平台类项目落户,互联网平台经济形成新支撑。香港影谱互动、快仓智能科技等一批信创企业签约落地,信创产业优势初步显现。

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开放水平再创新高。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深入贯彻实施“津八条”“民营经济19条”“惠企21条”等一系列政策,减少政务服务事项112项,取消申请材料1297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一个工作日以内,226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只保留32项,其余全部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建成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全程电子化办理率达到83.6%,除特殊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网通办”。累计使用外资超过1.12亿美元,招商引资总投资累计完成170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近400亿元,累计实现进出口额287.6亿元。

十三五”期间,河东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服务业规模总量较小,业态不够高端。虽然近年来服务业比重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运行,但从规模总量上来看仍然偏小,留区税收百万以上的企业不足200家,对高端化集聚化发展的支撑力不足。而且纳税百万以上企业以房地产企业为主,高端高质企业数量少,财税贡献也不够突出。二是对房地产业依赖度仍然较高。虽然我区大力发展“金贸产业”,但房地产业依然居高不下,GDP的30%左右、财税收入的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90%以上仍然由房地产业贡献。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快。金融业主要由传统银行构成,缺少天使、创投、基金等资本。科技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不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等科技企业数量较少。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河东区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不断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关键阶段,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发展需要新作为。“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赋予服务业新的历史使命。随着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等经济形态成为新的发展热点,服务业发展逻辑迎来深刻变革。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服务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将进入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关键阶段,加快实施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初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推动形成滨城、津城双城发展格局,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踏上经济发展新征程,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突破。“十四五”时期,河东区将加快建设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围绕“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品质活力区创造良好开局,促进服务业大开放大发展成为河东区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转型升级传统服务业和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并举,坚持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和应用场景牵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实现转变,加快建设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以信创产业、科技金融、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文旅产业“六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扩大现代服务业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壮大多层次服务业人才队伍,促进人才要素流动,有力支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服务业新能级。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服务业企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

——坚持产业导向、品牌为先。顺应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力推动六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成体系成建制地打造、培育更多更具价值的产业链条,打造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坚持协同发展、筑巢引凤。统筹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发挥河东区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先锋门户作用,主动服务北京、学习北京、依靠北京,充分利用河东现有老旧厂房、楼宇、土地资源,主动引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资源,着力推动新格局、新主体、新经济、新体制全面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河东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磁极”。

——坚持低碳循环、绿色发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植绿色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完善绿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软件研发、信息通讯、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链,积极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提高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规模实力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与地区经济总量增速保持匹配,保证服务业经济主体引擎地位不动摇,到“十四五”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结构层次得到新提高。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高技术服务业及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升。到“十四五”末,六大主导产业比重总体稳步提升,其中金融业比重提升到20%以上,房地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新增平台经济企业数量20家,总部企业总量达到20家以上。

——功能布局实现新优化。充分借鉴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雄安新区规划理念,着力打造“两带四片区”发展格局。两带:打造在京津冀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沿海河金融创新发展带和沿海河商旅文发展带。四片区:优化提升金贸产业园片区、天津站后广场片区、万爱商业消费片区和工大城市记忆片区。

——开放水平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竞争力和合作水平明显提升,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外包,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完善。到202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15%。

十四五”河东区服务业发展目标表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1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320

410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3.2

92左右

3

金融业比重(%

18.1

20以上

4

房地产业比重(%

29.7

20以下

5

总部经济企业数量(家)

15

20

6

平台经济企业数量(家)

10

30

7

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及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78

15.0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17.89

与区域经济总量同步增长

9

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万户)

4.0

5.5


三、重点片区规划及发展重点

(一)沿海河金融创新发展带

1.核心区域:北至赤峰桥,南至十三经路,东至北长路-津塘路,西至海河。

2.重点工作:加大与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总部的对接力度,服务好渤海银行总行,依托渤海银行大厦、嘉里中心、中海广场等重点项目,以及中航建大厦、中铁油料大厦、万隆太平洋大厦、天星河畔广场、三联大厦、万泰大厦、津东大厦、利中大厦、工行大厦、信华科技园、鑫帅领科技园等十一经路金融街楼宇资源,打造“沿海河金融创新发展带”。推动与海河产业基金的合作项目落地,充分发挥基金助力新动能引育的作用,落实好天津市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政策等,形成金融科技企业集群。

图1:沿海河金融创新发展带核心区域

(二)沿海河商旅文发展带

1.四至范围:北至十三经路,南至富民东路,东至津塘路,西至海河。

2.重点工作:依托金茂府、万达中心、音乐街、棉三创意产业园、体育场、二宫、万海大厦、中建悦东方等资源,深入挖掘漕运文化、妈祖文化、洋务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底蕴,结合夜间经济、体育产业等元素,加快一冷库、蓝·飞鸽创意产业园、东宿舍地块等项目建设,推动汪庄子、东孙台、棉一地块、郑庄子、六纬路18号地整理出让,新建金茂荟、棉三彩虹码头等一批文旅项目,提升天妃宫遗址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荐福观音寺等一批文旅项目,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

图2:沿海河商旅文发展带四至范围

(三)金贸产业园片区

1.四至范围:北至京山线,南至先锋路,东至雪莲南路-詹庄子路,西至月牙河。

2.重点工作:抓住天津“设计之都”规划建设机遇,深化金贸产业园区城市设计,充分发挥滨临海河的生态环境和工业遗存“双重优势”,完善确定园区规划方案,尽快启动起步区的11-D、13、19、20、21等地块项目,全面建成中能建集团项目、电气科学研究院等智慧园区项目,利用好一机床、有色金属铸造厂等老厂房资源,依托帅超科技园、瀛科大厦等载体资源,形成以科技金融、智能电气电力、智能机器人、互联网+为支撑的智慧产业高地。


图3:金贸产业园片区四至范围

(四)天津站后广场片区

1.四至范围:北至华龙道,南至华昌道,西至天津站,东至新泰路。

2.重点工作:协同天津轨道交通集团、中铁四局三公司等做好天津站及后广场等提升改造,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优势,同时持续服务提升远洋国际中心、远洋未来广场、福建大厦、月坛商务大厦、创智大厦、冠福大厦、润东大厦等载体资源运营质量和效益,推进天津市第五印刷厂改造提升,加快地铁2号线上盖项目建设,加强站内外文化宣传、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商旅配套环境,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天津窗口、河东门户”城市名片。


图4:天津站后广场片区四至范围

(五)万爱商业消费片区

1.四至范围:北至成林道,南至新阔路,东至月牙河,西至泰兴南路、琳科西路。

2.重点工作:加快中储正荣项目建设和万辛庄A、D地块出让,提升红星爱琴海、万达广场运营质量和效益,促进老门口夜市、家乐福超市、红星美凯龙等商业设施业态升级,加快建设清水湾、中储写字楼等重点项目,大力营造繁荣繁华的现代商业和消费氛围,打造中心城区东部新商圈。


图5:万爱商业消费片区四至范围

(六)工大城市记忆片区

1.四至范围:北至长征路,南至成林道,东至红星路,西至新泰路。

2.重点工作:利用原工业大学搬迁置换出的土地资源,以及新建成的富豪新开门项目,保护利用好校区遗留的独特资源,突出整体规划建设,合理摆布各类商务办公、商业娱乐、文化交往设施,延续历史文脉,打造承载“城市记忆”的全新活力区。


图6:工大城市记忆片区四至范围

四、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提质增效

加快优化商业布局。通过精准商圈定位,提升成熟商业聚集区辐射服务周边地区能力,凸显商业特色,优化布局海河东岸商业发展带,推动津滨大道商圈、新开路商圈、六纬路商圈品质提升,充分发挥地铁经济辐射效应,推动智慧商圈建设统筹社区商业网点在不同街域的合理分布,提升商业设施便民惠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的商业发展格局。

发展壮大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发展专业化网络零售平台,依托我区优势产业培养壮大一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扩大网商规模。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中小微零售、餐饮企业、批发商企业积极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广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和扩大消费。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引导传统出口企业拓展跨境电商模式,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建设海外仓。

培育发展商贸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培育发展无人销售店、智能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鼓励发展买手店、定制店等体验式业态,布局完善线下体验中心。鼓励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和零售商开设品牌首店、旗舰店,引进一批全球首店、全国首店、区域首店。大力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优化便利店区域布局,完善便利店物流配送网络,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进小区、进园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

(二)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集聚优质金融资源。加快金融机构引进和网点布局,吸引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法人金融机构在我区落户办公,加快金融后台及金融科技服务商集聚发展。支持在津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增资扩股、金融科技赋能等方式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不断扩大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区域金融风险防控水平,完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加强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提升金融服务功能。积极稳妥发展普惠性金融,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布局,深化金融与航运、商贸、环保、科技等产业领域联动发展,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强“信易贷”模式推广,支持开展信用融资,拓展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

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强化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互动、有机融合。加快建立覆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投资等在内的完整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天津市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基金等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的驻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与不同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

(三)着力发展信创产业

推动信创产业集聚。发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易众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依托晨景大厦信创产业园等重要产业载体,大力招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龙头企业,鼓励以信息资源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兴服务形态发展,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的转型。推进大数据通用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数据外包、数据交易等大数据服务。完善信息开放共享体系,到2023年完成政务云平台基础架构,初步建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重点做好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到2025年实现公众、企业和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努力将河东区打造成为智慧城区、5G应用示范区。

拓宽5G应用场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5G网络基站建设,逐步实现5G网络在河东区域的全面覆盖,到2022年建设5G基站773个,积极部署物联网感知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到2025年实现5G网络和重点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实现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切实提升5G信号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为惠及民生、产业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以智慧城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拓展金融、政务、民生、医疗、教育等范畴的物联网示范工程,打造更多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化、现代化场景应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及康养、智能社会治理、智能物流、智慧文旅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打造信创安全基地依托全市信息安全产业链,立足区内产业基础,以天津安恒数据安全有限公司、天津八分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国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头部企业,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服务、行业应用安全以及安全评估、安全培训、安全监测等全链条安全服务,大力推进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等最前沿数据保护技术的创新与产业落地。

(四)深化平台经济创新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平台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与规划,研究出台《天津市河东区推进平台经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发展方向,界定好不同类型平台在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支持平台创新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全力支持河东存量平台企业做大做强,稳固平台企业数快速增长态势,提升业务规模,拓展平台类型多样化。

构建创新生态支持“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创业创新”等平台创新领域,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家政、文化、旅游、体育等新兴平台服务领域,改造提升教育医疗等网络基础设施,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鼓励市场主体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搭建开放平台与中小商户共享,发挥平台企业“以大带小”作用,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逐步形成集成服务、协同产业的平台经济生态。

优化载体资源。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对交易场景进行数字化重构,推动商品、流通和配套服务高效融合,完善“互联网+服务消费”体系,鼓励各类传统零售等企业平台化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生产”,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平台园区建设,推动一批厂房、楼宇、园区升级转型,打造一冷、中航建平台经济产业园,鑫创医疗器械产业园,积极引导园区载体针对平台企业在技术、人才、渠道等领域的需求开展“一站式”服务,发挥平台招商作用,努力将其打造成我市平台经济特色示范园区。

(五)完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条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中核理化院、中能建(天津)电力建设、国电投天津公司、诚信环球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新能源科技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兴能源科技产业,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聚集效应,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与效益,建立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和新能源城市应用示范区。鼓励锦美碳材、中杰超润等企业在新材料领域研发“杀手锏”和重点新产品,重点发展石墨碳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提高产业化水平,以应用带动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带动上下游关联资源集聚、培育做大市场和品牌。

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以太阳能硅片、光伏电池、组件为基础,加快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分布式光伏电站、光伏树等推广应用。加强风电机组、风电运维等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强化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工程总承包、运维服务等系统集成的风能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开展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行业优势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充分利用制氢、储氢、加氢站等资源在园区内搭建示范应用场景。积极探索“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废旧动力电池规模化梯次利用。

(六)发展特色文旅产业

着力打造“河东品牌”。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立足我区漕运文化、妈祖文化、洋务文化、民俗文化、音乐文化等直沽历史文化底蕴,创建酒博印象、河东博物馆和非遗馆2个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河东网红打卡地,坚持差异化开发策略,设计打造“直沽历史文化游”“商贸网红打卡游”“音乐艺术品鉴游”“民俗非遗记忆游”等4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形成风韵独特的“河东品牌”。

扩大文化服务供给。以河东区博物馆、非遗馆、图书馆为主导,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增加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积极开展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交流活动,引进京冀文化产业,以文化交流助推文化产业繁荣,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建设,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打造高科技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紧抓科技发展机遇,加快新兴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以动漫游戏及数字软件开发产业为重点,以“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作为我区文化主导产业,强力推进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七)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全方位数字化发展。以场景牵引和数字赋能为主线,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发展。发展新兴数字产业,依托我市涵盖核心硬件、基础软件、算力支撑、场景应用、关键配套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布局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量级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优质企业引进重点围绕设计服务、科技服务、信创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用足用好海河产业基金等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吸引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民企 500 强、服务业 500 强和新经济 500强等领军企业的集团性总部、区域性总部、功能型总部落户,进行实体化运营,丰富数字产业生态“基因”。大力发展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在线新经济领域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以技术、资金、资源、数据等要素为纽带,打造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链主型、平台型、生态型企业。重点围绕大健康服务、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活跃领域,加快开展数字化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工作,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数字服务品牌企业和具有天津特色的区域数字服务品牌企业。推动数字服务业企业股改、上市、并购重组,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强化优质创新主体培育加快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主动融入数字化产业平台,打造共建共享、优势互补、能力适配、互利共赢的企业共同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数字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工作,引导人才、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引导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依托“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机制创新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培育更多国家专精“小巨人”企业;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的制造业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形成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

(八)推动2.5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深化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两业协调发展路径,推出一系列促进融合发展政策,支持两业在创新驱动下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的深层次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条,转变生产模式,丰富产品种类,多维度探索“两业融合”模式路径,盘活制造生产活力,引导两业从“融合”逐步走向“深度融合”,不断拓展融合领域。

打造2.5产业试点工程。以电气科学研究院为试点园区,以先进智能电气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造“制造+服务”融合模式,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引入配套服务业企业,拉动先进制造业产值,加速构建产业融合试点园区;鼓励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柔性化生产的“定制+生产”融合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支持运用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升级。

强化现代金融助力。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分业分类的融资支持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深入研究,提供差异化融资方案,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融资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等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统筹协调解决全区服务业发展中的跨街域、跨行业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并适时组织规划实施评估。区级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动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结合河东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落实税收征管制度、加快土地转型利用、优化行政审批、创新市场监管模式、推进行业标准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促进二三产融合,营造服务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增强服务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拓展社会资本服务业发展空间,激发服务业活力。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服务业发展。支持民间资本投向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和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深化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改革,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三)鼓励技术制度创新

积极支持各类服务业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加快各类服务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业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扶持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广泛应用新技术,通过知识、管理和流程创新,发展各种新兴服务和新型业态,努力满足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专业服务。对服务业企业的模式创新,给予工商登记、市场准入、项目审批和专项资金的支持。

(四)构建公平市场环境

针对服务业重点及新兴领域,按法定程序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服务类地方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涵盖行政、市场、社会奖惩在内的联合奖惩机制,完善覆盖企业及从业人员日常行为诚信记录的联合征信体系,强化诚信记录查询和信用服务应用,推动服务业企业实施诚信品牌战略,加强信用风险控制管理。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投入力度,支持中介机构拓展知识产权服务。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制度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全面加快开放发展

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稳步扩大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开放,稳妥引导外商投资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家政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先进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积极开展服务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河东区服务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促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金融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