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东区科技局2025年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关键一年,也是推动河东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之区”的重要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科技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扎实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任务善作善成。
全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护航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在科技工信指标提升、科技载体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科技招商项目落地、工业经济稳中求进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取得新成效,努力为全区发展“添秤”增彩,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坚持服务市场主体,实现科技工信指标提升
1.抓好科技型企业培育。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科技型企业成长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三库联动。完善“精准辅导+跟踪服务+政策引导”工作机制,指导培育企业申报国科小、国家高企、猎豹企业,有的放矢开展靶向辅导,高质量筹备申报工作。争取全年评价国科小280家,按照新办法力争培育一家猎豹企业。
2.挖掘优质中小企业潜力。建立健全优质中小企业分级分层、动态跟踪的梯度培育体系,充分挖掘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水平,尽早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半年创新型中小企业105家,同时从本年新认定高企中挖掘储备5家,全年完成110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家。服务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贷款贴息工作。
二、坚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载体高质量发展
3.加速创新平台载体落子布局。加速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并逐渐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苗圃”,为我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标注出愈发浓厚的创新底色。持续服务存量,重点跟踪服务建科建筑、地调中心天津市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保证我区重点实验室不掉队。进一步扩大增量,精准服务、培育国家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打造重点实验室,协助华勘集团十个实验室打好创新平台建设基础。
4.突出抓好科技载体建设。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实现科技载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科技创新、产业焕新注入新的活力。梯次培育,不断壮大创新载体,坚持清单管理,精准画像现有科技载体;加速布局更多科技载体,积极推进海洋科创园建设。分类施策,持续优化载体结构,加强优质载体宣传力度,持续提升区域贡献;构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梯次衔接、开放共享、富有活力的孵化体系。提质增效,提升载体“科技含量”,擦亮载体“金字招牌”,引导我区科技载体向“科技载体特色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模式市场化、发展方向专业化、服务清单个性化、示范引领高端化”发展。
三、坚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5.畅通成果转化路径。聚焦创新联合体、驻区院所、重点企业,从科技成果源头梳理并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两清单,打造河东科技成果池。加强与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高校专业团队的对接合作,利用科服网等开放共享资源,扩大宣传面,加速技术投放市场,针对性策划组织技术成果推广、技术交易供需对接活动。不断拓展区校合作深度广度,举办“海河东岸创新沙龙”区校合作专场活动,充分激活科技创新动能。
6.提升成果转化质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宣传力度,遴选、推介具有引领作用的原创科技成果项目,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对接与利用。全年预计面向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举办1-2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场培训会,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开展区内初、中、高级技术经纪人培训,支持科研院所打造内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队伍,预计2025年河东区技术合同登记额达90亿元。
四、坚持突出科技招商,争取实现项目落地
7.盯实缴盯项目促招商引资。拓展招商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项目落地实施。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深化研究,从微观深入研究产业、基金等招商工作中的关键节点和重点需求,从宏观研究河东区科技招商工作,形成河东区科技招商战术打法。强化招商工作韧劲,盯紧区内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设备采购、增资实缴项目;对接招商项目,对接中煤科工、博数智源等招商项目,争取精准服务,落户河东;落实商务楼宇“1+1”包保机制,服务三联大厦、津东大厦、晨景大厦,适时开展科技政策进楼宇活动。
8.推动重大项目及固投纳统工作。以挖掘—储备—服务为路径,挖掘项目,抓住国央企加大科技创新项目的举措,挖掘国央企在河东的投资计划;了解企业、院所投资、设备更新动向,同步跟踪固投纳统,争取政策工具支持;储备项目,协助企业进行项目备案,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资金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服务项目,跟踪服务自身挖掘项目、发改委分配项目。
五、坚持科工融合发展,力争工业经济稳中求进
9.积极服务规上工业企业。提升走访调研水平,按照我局走访规上工业企业方案,定期走访规上工业企业,加强对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关联企业情况、固定资产投资、业务发展方向、金融保险和人才等方面的了解并完善企业供需台账。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加强与区统计部门的联动,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解决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推荐企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助力企业发展。
10.建立工业规上企业“储备库”。加强与统计、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动合作,对我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涉及工业的企业规模、经济贡献、发展潜力,开展摸底调查,筛选重点种子企业,开展精准辅导,强化梯队建设。
11.深化科工融合发展。加强与市级部门、重点企业、高校、院所、产业联盟、区属国企及相关机构联系合作,发挥我区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及创新联合体的优势,利用国家与我市相关专项支持政策,共同推进我区工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争取我区融入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机会,为我区新型工业转型发展赋能。
六、坚持加强产业谋划,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12.持续壮大优势产业。围绕“地”“电”“核”特色产业,梳理产业链整体情况,建立产业链创新主体底册。强化华勘集团、电气院等重点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大院大所座谈会、海河东岸创新沙龙等形式,密切成员单位联系,探索成员单位间合作、院地合作、成果转化新方向。持续导入重大科技项目、人才项目资源,引导联合体成员争取中央、市级财政项目资金支持。通过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进步奖、创新联合体科技重大项目等多元化投入提升联合体单位创新能力。
13.加快布局未来产业。聚焦科技服务业发展,按照《天津市科技局科创服务机构引育工作方案》要求,加强与统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开展科技服务业摸底调查,建立企业台账。加强科技服务业分析监测,对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避免错报漏报,提升科技服务业企业统计数据填报水平。同时保存量、挖增量,持续挖掘科技服务业企业资源,充实科技服务业样本企业库。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科技局推动我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要求,征集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应用场景,摸清区内人工智能产业现状,结合各行业资源及特色产业定位,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推广。
14.做好科技金融文章。用好科技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助力雏鹰企业贷款奖励申请,兑现科技创新券政策资金。积极开展银企对接,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挖掘上市企业,摸排大企业上市意向,深入研究上市企业要求标准,服务企业上市过程中的诉求,积极协调区内资源,助力企业上市,谋划举办“海河东岸创新沙龙”上市储备企业沙龙。做好财经专班相关工作任务,配合区税源专班定期关注存量高企与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速、高企与专精特新企业地方税收占全区地方税收总额占比两个数据,并做好预警企业服务,定期向区财经专班汇报工作成果。
河东区科技局
2025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