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5年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区两会和全市人社系统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稳就业、优人才、强保障、防风险,高标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聚力谱写人社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全年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90%以上;开展就业见习不少于1000人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6781人。
一、着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1.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并轨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在已经建立的就业工作纵横互联的推进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与区发展改革、投资促进、市场监督、科学技术、商务文旅等部门联系,加强协调联动,促进产业、人才、投资、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不断扩充“一街一特色、一园一品牌”的人社工作矩阵,逐步完善“1+13+N”的人社工作新格局。
2.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助力“苗圃”计划,发挥“沐虹易数智应用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作用,强化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创业培训针对性和创业成功率。突出创业担保贷款资金杠杆作用,破解创业融资难题。关注青年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对接,考虑在天津站后广场打造创新创业楼宇,在金贸产业园区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鼓励更多青年人创新创业。
3.支持重点人群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支持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强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帮扶,按规定给予困难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131”帮扶机制。实施失业人员就业帮扶计划,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4.提升就业服务质效。健全标识统一、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家门口”就业驿站和“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布局服务设施、人员队伍等因素,继续在天津站、万达广场等重点园区、楼宇打造5个各具特色的就业驿站。持续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进园区、进楼宇的“双进”项目,在重点园区、商务楼宇设置人力资源服务站,常态化配备人力资源服务专员,对园区和楼宇企业、员工在就业创业、人才引育、社保档案、劳动关系等方面问题实现派驻式的答疑解惑,把人力资源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常住人口广覆盖、用人主体广惠及、就业创业全贯通。
二、全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持续推进参保扩面。推进实施高质量参保行动,健全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机制,加大建筑业按项目参保推进力度,优化多部门参保资源信息交互机制,联合社保、医保、税务等部门,加大信息比对,促进灵活就业人员、中断缴费人员及私营企业、小微企业、劳务派遣组织的参保,深化税费数据共享,深入挖掘扩面潜力。
6.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按照国家和天津市统一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工伤长期待遇,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推动更多单位建立企业年金,大力推进个人养老金,构建更为积极合理的多支柱养老保险待遇保障体系。
三、倾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7.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新生态。立足我区“一站一带一园多点”总体布局,聚焦“6+1”主导产业,谋划布局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在天津站后广场积极打造创业楼宇,用好北方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驻区优势,发挥人力资源机构的龙头企业影响力、吸引力,吸引一批上下游密切连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集聚培育高精尖人才、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提供平台支撑。围绕常态化服务,进一步畅通人才服务渠道,建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在存档、落户、住房周转、子女入学、卫生健康、购房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完优化流程,切实让人才在便捷的公共服务中感到暖心舒心。
8.打造校地企融合共建的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河东区大院大所集聚优势,研究出台校地企人才合作共建若干措施,推动驻区企业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开展多形式的精准合作,构建新型“产学双联盟”、“多高校、多企业、多层次”互动融合的人才成长生态系统,发布河东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展第二期“产业人才河东行”“高校学子河东行”“河东校友故地游”活动。强化青年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对接,优化高校、企业、行业等合作方向,紧扣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向,增强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连接。
9.打造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新范式。发挥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坚持服务就业导向,围绕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企业行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盯重点就业群体,围绕先进制造、数字技能、新职业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全年新认定2家企业培训中心,以技能提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用好“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引导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举办承办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赛事,以赛引才、以赛育才,形成源源不断的人才流量、音量和体量,着力打造“技能河东”品牌。
四、聚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0.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品牌。持续探索把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在产业链上新模式,丰富“链动和谐”内涵;探索建立街道商会调解联盟,推动全区商会调解组织规模化建设,实现企业劳动人事争议就地就近解决。
11.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协调。实施劳动保障权益护航计划。进一步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争议预防化解。加大对劳动关系领域争议纠纷调处力度,完善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调解仲裁和监察联动,深化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持续提升仲裁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进仲裁与多部门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协商调解工作的“河东样板”。
12.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落实人社部“两指引一指南”,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开展专项行动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规范企业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加强新就业形态企业专项劳动保障。
13.深化农民工欠薪治理。推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地见效。开展治理欠薪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人社部门和行业部门“双检查”“双交办”。发挥支付预警平台作用,及时处置欠薪隐患。发挥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作用,加强欠薪失信名单管理,重大违法行为公布。强化行刑衔接,重拳惩治欠薪违法行为。大力培育工程建设领域“安薪项目”,树立“薪满意足在天津”品牌。
五、努力优化人社服务效能
1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高质量立法。严格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扩大公众参与度,提升人社政策法规水平。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大讲堂、人社政策法规巡回宣讲等活动,推进政务公开透明。
15.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干部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持续组织“局长走流程”和“青年干部在一线”活动,更好发挥激励引领示范作用,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
16.坚持推进实干担当。树立“争一流”意识,主动对标人社领域的先进地区和优秀案例,以“严、实、深、细”为标准,推动作风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民生保障和人才服务提供坚强支撑,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推动人社系统干部队伍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切实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惠民利企的实际成效。
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