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河东区文件  >  区政府文件
名    称 :
关于印发河东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102000144717R/2021-00067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河东政发〔2021〕7号
主    题 :
应急管理\应急工作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关于印发河东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及相关单位:

由区应急局拟定的《河东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河东区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9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河东区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河东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总则

1.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提供安全保障。

1.2工作目的

建成与有效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挑战相匹配、覆盖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社会广泛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持续优化,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完善,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明显改善,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3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和《天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及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区行政区域内、须由我区负责处置的,或发生在其他地区、须由我区参与处置的各类突发事件。

1.4工作原则

坚持党对应急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各行业部门依法分类管理,应急议事协调机构发挥协调联动作用,拧紧“防”和“救”无缝对接的责任链条,建立统一领导、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加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做好常态下的风险防控、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力量建设等工作,优化非常态下信息报告、决策指挥、抢险救援、支援保障等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严格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

坚持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健全应急管理法规规章配套制度,推动全社会各领域、各单位切实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各类事故灾害的职责。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建立各类应急救援力量联动机制,构建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体系。鼓励公共安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突发事件应对科技支撑、人才支撑。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河东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用于指导由河东区负责或参与的突发事件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以及事后恢复重建工作。

1.6突发事件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急性中毒(食物、职业等中毒)事件,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油气供应中断突发事件,金融突发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民族宗教事件,舆情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造成损失、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从高到低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7应急预案体系

本区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和单位制定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为应急预案提供支撑的应急工作手册和事件行动方案。

1.7.1应急预案

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本级人民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专项应急预案是为应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某一类型突发事件,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单位)职责的工作方案。部门应急预案是有关部门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某一类型突发事件,或针对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组织编制重要基础设施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和跨区域应急预案。

1.7.2应急预案支撑文件

应急工作手册是应急预案涉及的部门(单位)对自身承担职责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的工作安排,主要包括工作事项、内容、流程、责任单位、责任人员等。基层组织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可单独编制应急工作手册,也可将有关内容融入预案,合并编制。

事件行动方案是参与应急救援行动的队伍和专家等人员根据遂行任务需要,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主要明确队伍编成、力量预置、行动路线、战勤保障、通信联络和实施步骤等。

2组织体系

2.1区级层面组织指挥机构

2.1.1领导机构

在区委领导下,区人民政府健全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制,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的决策部署,统筹制定全区应急管理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应急体系规划、风险防范、应急准备等重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召开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应急委)负责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组织协调本区事故灾害应对工作。河东区应急委主任由区长担任,第一副主任由常务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区委政法委书记、区武装部部长、区委宣传部部长担任,委员由区委、区政府分管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各街道、委、办、局主要领导组成。河东区应急委办公室设在区应急管理局,承担区应急委日常工作。

2.1.2区专项指挥机构

区人民政府设立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生产安全事故等区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区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由区委、区政府指定的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承担该类别突发事件应对职责的区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组成。区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区群体性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区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新闻报道协调指挥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开展相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区专项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是:研究落实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组织开展本区较大、一般级别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研究部署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装备的建设管理工作,指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

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牵头组建部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区级专项应急预案编修,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支撑文件,检查区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协调、指导区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应急保障与应急处置工作。

2.1.3联合指挥机构

根据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可与相邻的区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成立联合指挥机构,共同开展跨区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2部门工作机构

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承担相关专项、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加强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装备的建设管理,组织实施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资源保障、恢复与重建工作,开展应急宣教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工作;负责区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工作。

2.3现场指挥机构

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战区制、主官上”的原则,由区专项指挥机构和事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就近组建现场指挥部,指挥调度现场应急救援力量、调配应急物资,协调有关单位开展抢险救援、医疗救护、转移疏散、治安维护等工作。到现场参加应急处置的各方面应急力量应主动向现场指挥部报到、受领任务,接受现场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及时报告现场情况和处置进展。根据工作需要,现场指挥部可设立综合协调、抢险救援、治安维护、医疗卫生、信息舆情、救灾救助、事故调查、专家咨询等工作组。

现场指挥部工作实行现场总指挥负责制。发生较大、一般突发事件,一般由区委、区政府指定的负责同志任现场总指挥;事件超出我区的处置能力,需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的,由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任现场总指挥;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由市委、市政府指定的负责同志任现场总指挥。现场总指挥负责组织研究并确定现场处置方案,指定工作组负责人员。现场总指挥发生变动或更替的,应做好相关工作的交接。

2.4专家咨询机构

各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聘请有关专家组建突发事件应对专家咨询机构,为突发事件风险排查、应急处置和救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5基层应急机构

街道办事处要健全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组织实施本街域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居民委员会应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3运行机制

3.1风险防控

3.1.1区人民政府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调查和评估制度。坚持“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依法对各类风险点、危险源进行调查、辨识、评估、分级、登记,建立台账,定期开展检查,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建立信息共享和公开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3.1.2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社区、重点单位网格化风险防控体系,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要落实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时间表,制定重大风险点、危险源防控措施和工作方案,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短期内能完成整改的要立即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限期整改;对重大隐患,要立即依法停产整顿或关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倾向性问题,要研究治本措施,并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

3.1.3 根据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应急避难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抓好源头治理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城区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为重点的社会安全基础能力建设。

3.2监测

3.2.1适时建立专业监测网络。区应急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将建立气象、地震、地质、洪涝、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排污单位、传染病疫情、生物灾害、动物疫情等基础监测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配备监测设施设备和人员等纳入工作计划。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和监测项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3.2.2加强重大隐患监测。区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自动化监测设备,建立针对重大危险源、重要目标物和基础设施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重大风险源和隐患点位全天候自动化监测。

3.3预警

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统筹运用各类传播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实效性和覆盖面。

3.3.1 确定预警级别。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预警级别划分标准,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对于其他突发事件,相关机构应及时发布警示通报或安全提醒。

3.3.2 发布预警信息。当可预警的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区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立即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向上一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并向驻津部队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相关地区人民政府通报。

3.3.3采取应对措施

(1)发布黄色、蓝色预警后,采取以下响应措施:

①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

②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③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家学者对灾害、事故或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科学研判发展趋势;

④向社会公众发布防灾避险的提示性、建议性信息和咨询电话等;

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2)发布红色、橙色预警后,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响应措施:

①指挥人员、救援人员、值班人员等进入待命状态,做好后备队伍的动员工作;

②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做好应急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准备工作;

③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

④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⑤转移、疏散或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⑥关闭或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⑦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3.3.4预警调整与解除。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依据事态变化情况和专家会商建议,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及时发布。当确定突发事件不可能发生或危险已经解除时,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解除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3.3.5预警保障措施。增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畅通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宣传、网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通信等主管部门,协调指导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流程,及时、准确、无偿播放或刊载预警信息。对于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区人民政府应组织基层单位采取警报器、宣传车、大喇叭等方式逐户传递预警信息,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3.4信息报告

3.4.1区人民政府全面掌握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依规向市委、市政府报送重大敏感信息。区人民政府建立信息报告系统和信息报告制度,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区相关部门、专业监测机构和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单位要落实信息报告责任,及时、客观、真实地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报送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和部门。

3.4.2各街道办事处完善基层网格员管理体制,统筹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气象信息员、“九小”场所网格员、综治员等人力资源,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基层网格员队伍,履行风险隐患巡查报告、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告、先期处置、灾情统计报告等职责任务。建立信息报告激励机制,鼓励基层网格员和其他人员主动报告信息。

3.4.3突发事件发生或发现重大风险隐患后,有关单位要及时向所在街道办事处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或隐患信息。街道办事处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接报即报、随时续报的原则,应在接报后15分钟内电话、30分钟内书面向区委、区政府报告突发事件基本情况。其中,自然灾害类、安全生产类突发事件信息要同时抄送区应急管理局。

3.4.4报告内容一般包括报告单位、报告人姓名、信息来源、事发时间和地点、人员伤亡和失联情况、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信息。书面报告还应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建筑物倒塌损坏情况、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损毁情况、应急救援情况和已经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及时续报事件动态和处置进展。对性质严重、情况复杂、后续工作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实行“日报告”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在重大会议、重要活动等特殊敏感时期,实行“零报告”制度。区领导作出批示或指示后,相关部门要及时报告贯彻落实情况。

3.5先期处置

3.5.1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展开救援行动;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和应急队伍全力营救、疏散、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扩散;控制可疑传染源,积极救治病人,加强个人防护;向属地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单位报告。对因本单位问题引发的或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事发单位负责人要迅速到现场劝解疏导。

3.5.2事发地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要立即开展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并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开展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3.5.3事发地街道办事处组织调动民兵、预备役人员、警务人员,保安员、医务人员、红十字救护员等基层应急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开展救护伤员、疏散群众、控制现场、抢险救援应急行动,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报告。

3.5.4区人民政府接报后,迅速核实突发事件基本信息,对事态发展进行科学研判后,立即启动本级应急预案,组织专业应急队伍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抢险救援,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3.6 应急响应

3.6.1分级响应

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以及跨区的突发事件,由市级层面负责应对;初判发生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由区级层面负责应对。如果事件本身较为敏感,或发生在重点地区或重大活动举办、重要会议召开等时期,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并视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3.6.2区级层面应急响应

区级层面应急响应,参照市级层面应急响应级别设置,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由高到低分为四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以及跨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时,启动一级、二级应急响应,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建现场指挥机构,组织调度各方面力量开展应对工作;发生较大、一般性突发事件时,启动三级、四级应急响应,由区应急委指挥协调应对工作,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各项工作。

3.7指挥协调

3.7.1指挥协调机制

(1)组织指挥。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级专项指挥机构和部门开展应对工作,街道组织机构按照区级组织机构指挥机构要求做好处置和救援有关工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履行属地管理责任,主动开展辖区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超出事发区处置能力的,区委、区政府根据事发区的请求或工作需要,将指挥权移交市专项指挥机构。

(2)现场指挥。区级层面现场指挥部设立后,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组织指挥机构应纳入现场指挥部,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现场的各方面应急力量要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开展工作,严格遵守交通管理、信息发布等工作要求,及时报告工作进展。现场指挥部统一开设救援队伍集结点、物资收发点和新闻发布中心,组织完善相关后勤保障。

国家和市级工作组到达现场后,现场指挥部要主动对接、汇报工作,接受业务指导并做好相关保障工作。

(3)协同联动。驻区部队、消防救援队伍通过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加突发事件处置与救援,按规定的指挥关系和指挥权限指挥。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纳入现场指挥部统一管理、统一调动、统一行动。

3.7.2指挥协调措施

(1)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①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规定,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领导立即赴现场指导、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②成立河东区应对突发事件总指挥部(指挥部名称根据事件类别确定),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或区长任指挥长。根据实际情况,设副指挥长3至4名。总指挥部一般下设现场处置、信息舆情、医疗救援、治安维护、救援攻坚、综合保障、事故调查、综合协调等工作组,由有关区领导任组长;

③召开总指挥部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和市委有关要求;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研究伤员救治、灾民安置、哀悼吊唁、应急征用、中止大型活动、关闭旅游景点、停工停业停课等重大决策;

④研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确定总指挥部新闻发言人,组织召开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

⑤市委、市政府工作组到现场后,指挥长负责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导;

⑥根据有关法规宣布实施或结束紧急状态;

⑦区委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2)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①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规定,区应急委主任、第一副主任、有关区领导赴现场指挥、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②成立区应对突发事件指挥部(指挥部名称根据事件类别确定),区应急委主任或第一副主任任指挥长。根据实际情况,设副指挥长2至3名。指挥部一般下设现场处置、信息舆情、医疗救援、治安维护、综合保障、事故调查等工作组,由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或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组长;

③召开总指挥部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和市委有关要求;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研究伤员救治、灾民安置、哀悼吊唁、应急征用、中止大型活动、关闭旅游景点、停工停业停课等重大决策;

④研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⑤区委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3)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①区专项应急指挥部负责同志立即赴现场指导、组织、协调、支援应急处置工作;

②协调调度专项指挥部掌握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物资等资源,会同事发街道应急指挥机构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③指导事发街道应急指挥机构开展抢险救援、伤员救治、失联人员搜救、疏散转移等工作。必要时,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定,直接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④区委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4)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①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同志立即赴现场协调、支援应急处置工作;

②协调调度专项指挥部掌握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物资等资源,协助事发街道应急指挥机构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③区委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3.8处置措施

3.8.1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区委、区政府视情采取以下应急救援行动:

(1)组织营救受灾和被困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威胁人员,视情组织动员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应急救援、人员救助等工作。

(2)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等控制措施。

(3)组织应急测绘和勘察队伍,利用无人机、雷达、卫星等手段快速获取现场影像,分析研判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等建筑物损毁情况。

(4)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抢险救援车辆等应急交通工具,确保受危害人员、救援物资和人员及时、安全送达。

(5)组织救治伤员,治疗传染病人和疑似病例,隔离传染源,观察密切接触者,对易感人群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和卫生防疫知识宣传。

(6)组织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短时间难以恢复的,实施临时过渡方案,保障社会生产生活基本需要。

(7)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和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8)启用本级政府财政预备费和应急储备物资,必要时依法征用或要求有关企业生产供应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9)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饮用水、衣被、燃料等生活必需品,指定有关的场地、场所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做好遇难人员家属安抚工作,妥善处置遇难人员遗体。

(10)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接收、管理、分配救灾捐赠款物,做好救灾款物信息公开工作。

(11)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哄抢财物等扰乱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社会秩序。

(12)加强舆情监管,依法打击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的行为。

(13)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监测,防止疾病、环境污染等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1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3.8.2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区委、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针对事件的性质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1)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对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实施强制隔离,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2)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3)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4)加强对党政机关、军事机关、广播电视台等易受冲击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设置临时警戒线,加强对重点敏感人员、场所、部位的安全保护。

(5)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后,立即依法出动警力,加大社会面检查、巡逻、控制力度,根据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强制性措施,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3.9新闻与舆情应对

3.9.1区、街宣传部门指导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新闻报道工作。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工作,由区委宣传部和区应急管理部门指导事发街道宣传部门负责。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统筹协调。未经批准,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消息。

3.9.2区委网信办组织有关单位做好舆情分析、引导工作,加强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信息发布内容和舆情分析,引导网民依法、理性表达意见,及时调控管控有害和负面信息;会同公安河东分局,依法依规对散布谣言、恶意炒作等行为进行处理。

3.10扩大响应

3.10.1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已十分严重,超出本区处置能力,需要市政府或其他区提供支持和援助时,根据区委决定,由区人民政府将情况上报市政府,请求协调有关方面参与事件处置工作。市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实施组织指挥后,本区各方面应急力量接受市层面统一指挥,并按照部署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3.10.2当突发事件事态不能有效控制、社会危害不能有效减轻、事件危害或威胁未被控制时,按规定程序宣布本区进入紧急状态。

3.11应急结束

3.11.1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事件危害或威胁被控制、消除,应急处置工作即告结束。

3.11.2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由区人民政府或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各部门转入常态工作。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后,由市现场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有序撤离。

3.11.3现场应急指挥部停止运行后,通知相关方面解除应急措施,转入恢复与重建阶段。必要时,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和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发布应急结束信息。紧急状态决定的终止和公布依照法定程序执行。

4恢复与重建

4.1善后处置

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区相关部门会同事发街道实施善后处置措施:

①公安河东分局负责突发事件现场和受灾人员集中生活场所治安秩序维护工作;

②区卫生健康委、区生态环境局负责提出事故后污染处置建议,协调有关单位处置污染物;

③区城管、交管、城东供电、电信、移动、联通、供热和自来水等部门负责组织对被破坏的城市设施进行修复;

④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受突灾地区居民住房和基本配套设施的选址、规划方案设计等工作,区住房和建设委负责居民住房建设的组织实施;

⑤区应急管理局组织指导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力量,开展灾情核查、损失评估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应由区级政府补偿的标准和办法,由财政部门合理安排补偿资金;

⑥区委、区政府决定的其他措施。

4.2社会救助

4.2.1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民政、卫生、商务、教育、建设、司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部门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事发街道办事处组织基层做好受灾地区社会管理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灾情统计和救助款物的管理、调拨、发放工作。

4.2.2区应急管理局、区民政局会同事发街道办事处开展受灾人员救助工作,及时组织救灾物资的调拨、分配和发放,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

4.2.3区应急管理局、区红十字会等单位做好捐赠资金和物资的接收、调拨、管理工作,启动社会募捐机制,动员社会各界提供援助,开通24小时捐赠热线,积极接收捐赠款物,主动公开使用情况。

4.2.4区司法局组织做好司法援助,配合有关街道和区信访办、公安河东分局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4.3保险

4.3.1鼓励、倡导单位和个人参加保险。相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要为参加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4.3.2区金融局协调保险机构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扩大居民住房灾害保险,督促保险机构及时开展保险受理、赔付工作。

4.4调查评估

4.4.1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受灾程度和损失情况、应对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形成调查评估报告并提交市委、市政府。一般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由事发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较大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由区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重大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本区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在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的组织下开展,本区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法律法规对突发事件调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负责组织开展突发事件调查工作的机构,应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组建事件调查组。

4.4.2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于每年一季度组织对上年度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评估,对下一年度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并提出防范建议,向区人民政府报告,抄送区应急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组织对本街道上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向区人民政府报告,抄送区应急管理局。

4.5恢复重建

4.5.1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区人民政府按照突发事件职责及时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核实和评估,按照短期恢复与长远发展并重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区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发展改革、财政、公安、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恢复社会秩序,尽快修复损毁或损坏的公共设施。

4.5.2超出本区恢复重建能力,需要申请市政府援助和支持的,由区人民政府按程序向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请求。需要由事发街道办事处恢复重建但超出能力的,区人民政府根据事发街道的请求和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政策支持。

5保障机制

5.1队伍保障

5.1.1本区建立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体力量,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为骨干力量,以驻津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5.1.2应急管理、卫生健康、自然资源、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文化旅游、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根据风险防范应对工作需要,加强本行业、本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优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结构和区域分布,提高救援装备水平与核心救援能力。组织队伍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完善应急救援人员保障。鼓励应急救援人员考取国家应急救援员等应急救援职业资格。

5.2物资保障

5.2.1区应急管理局组织编制区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和标准,协调区发改委和区民政局等部门确定年度购置计划,根据需要下达动用指令。区发改委和区民政局等部门应制定相关规划、目录和标准,开展区级救灾物资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并根据区领导的动用指令组织物资调运工作。

5.2.2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别负责各相关行业、领域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满足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区商务局、区民政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区红十字会、区武装部、区消防救援支队、区住房和建设委等部门重点做好生活必需品、药品、医疗器械以及专项救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满足灾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5.2.3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区有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根据本领域、本系统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情况,逐步建立与安全需求相匹配的应急物资储备,建立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长期储备与临时储备相结合、研发能力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调用征用和补偿机制。

5.3资金保障

5.3.1区人民政府采取财政措施,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原则,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区级支出责任应负担经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应急演练和救援救灾工作资金由区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按照相应补偿标准和办法,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规定程序纳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5.3.2区发展改革委、区应急管理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等部门研究提出相应的征用补偿或救助政策,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区财政和审计部门依法依规对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及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

5.4指挥与通信保障

5.4.1区应急管理局、区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规范技术标准,配置移动指挥系统,形成区级应急指挥平台,具备并不断优化突发事件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值守应急、信息报告汇总与发布、视频会商、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协调、资源调用和总结评估等功能。鼓励有条件的街道建设适用的应急指挥平台,并接入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5.4.2依托区产业发展促进组织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企业依托公共通信网、卫星网、微波等多种传输手段,增强基础电信网络的应急通信能力,完善各级、各类指挥调度机构间通信网络,保障通信畅通。

5.5治安保障

5.5.1公安河东分局组织有关警力,驻区武警中队予以配合,做好重要目标物、重要场所和基础设施的警卫工作,严防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加强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依法查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处置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5.5.2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公安机关负责,及时设立警戒区、哨,做好现场控制、交通管制、疏散救助群众等工作,指导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开展自救互救,维护公共秩序。

5.6医疗救援保障

区卫生健康委负责本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信息报送网络,加强医疗卫生系统救援队伍建设管理。依托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形成区、街两级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按照现场抢救、院前急救、专科救治、卫生防疫等环节的需要,调度、安排医务人员和医疗物资装备,有效发挥突发事件现场伤员救治、转运和后方收治作用。

5.7交通运输保障

5.7.1由专项指挥部办公室提请区政府办协调市交通运输委会同天津港集团、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铁路办事处、民航天津监管局以及公交、轨道交通等单位,建立健全公路、水路、铁路、轨道交通、航空等运输能力应急调度机制,保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人员的优先运送。

5.7.2由专项指挥部办公室提请区政府办协调市交通运输委、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铁路办事处、民航天津监管局负责制定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抢修方案,组织修复被毁坏的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海港、空港及有关设施,保证交通干线和重要路线的畅通和运输安全。必要时,可紧急动员或征用其他部门及社会的交通设施装备。

5.7.3区应急管理局会同公安河东分局、交管河东支队建立应急通行机制。交管河东支队完善事发区域道路交通管控措施,加强应急道路保障。

5.8避难设施保障

5.8.1依据本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广场等市政设施和人防工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场所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应急避难的要求,配备必要设施,现有场地应补充建设必要设施。紧急情况下,坚持就近安置原则,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等设施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5.8.2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管理单位要制定人员密集场所疏导方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避险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标明安全撤离路线,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有关单位要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避险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5.9应急供电保障

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组织城东供电公司等电网企业进行电网抢修。城东供电公司等电网企业建立供电应急保障队伍,完善供电保障设备设施,巩固提高保障现场指挥部、灾害救援和事故抢修现场、紧急避难场所的供电能力。

5.10司法保障

区司法局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纳入公民普法的重要内容,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指导普法责任单位在执法和服务过程中切实履行社会普法责任。组建法律援助应急队伍,根据突发事件处置主责机构的要求或请求,组织指导律师协会为突发事件处置和善后处置工作提供法律咨询援助。

5.11宣教培训

5.11.1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信息发布平台,广泛宣传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深入普及应急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5.11.2区有关部门、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红十字会以及其他群众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系统、本区域的人员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

5.11.3区教育局要根据市教委要求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应急知识教育,提高学校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11.4区委组织部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区委党校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区应急管理局制定应急管理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干部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6预案管理

6.1预案编制与衔接

6.1.1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立足现有资源,在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政府及其部门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意见,并书面征求涉及职责的相关单位意见。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应征求相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意见。

6.1.2总体应急预案由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组织起草,按程序经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以区人民政府名义印发,报送市人民政府备案,抄送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专项应急预案由承担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职责的部门(单位)起草,报经区人民政府批准,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实施,报送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备案。部门应急预案经部门有关会议审议,以部门名义印发,报送区人民政府备案,抄送区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预案经主要负责人审定、签发,并按照有关法规要求报送备案。应急预案支撑性文件的审批程序由制订单位确定。

6.1.3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衔接遵循“下级服从上级,专项、部门服从总体,预案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区、街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本级应急预案衔接工作。

6.2 预案演练评估修订

6.2.1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加强统筹协调,结合本地区风险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每2年至少进行1次应急演练;上年度发生较大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的,本年度至少进行1次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基层组织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或者会同相邻的单位、社会组织等开展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演练。

6.2.2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建立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

6.2.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的;

②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重大调整的;

③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

④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

⑤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⑥在应急处置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

⑦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7附则

7.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严格开展突发事件应对责任追究工作。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7.2完善应急管理检查考核。区人民政府将各街道办事处、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区应急管理局根据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完善绩效考评细则,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7.3区人民政府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依规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或评定为烈士。公民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工作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

7.4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河东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河东政发﹝2017﹞13号)同时废止。

附件:1.河东区突发事件主要灾种和响应部门

      2.河东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附件: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