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 明
为了全面反映河东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根据2023年统计年报及全区各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我们编印了2023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汇编,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疏漏之处,请予指正。
在《天津市河东区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汇编》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在此向关心、支持统计我们工作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2023年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是落实市、区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经济恢复向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现代化品质活力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河东之为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我区经济健康发展,经初步核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97.50亿元,可比价增速4.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26.27亿元,占比5.3%;第三产业完成471.23亿元,占比94.7%。
财政收支
2023年,完成财政收入343456万元,同比增长3.74%。税收收入264504万元,同比增长21.0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7.01%;非税收入78952万元,比去年下降29.85%。其中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收入79682万元,同比增长22.12%;契税收入44555万元,同比增长73.68%。非税收入中,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6512万元,比去年下降65.76%。财政支出709273万元,同比增长20.2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6140、教育支出163509万元、城乡社区支出74204万元、卫生健康支出62977万元。
二、住房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46亿元,房地产企业共完成投资51.19亿元。组织策划房交会,促进开发企业销售,2023年新建商品房成交4365套,45.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792套、39.69万平方米,非住宅298套、3.24万平方米,经适房275套、2.17万平方米)。
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着力提升居住环境。对六纬路逸庭苑、明波公寓两个小区实施改造,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共2个楼栋,受益居民415户,已完成验收移交工作。2024年计划启动的东局子小区、万东路84号院、奥兰里小区、富民路116号院小区共4个军产小区,建筑面积8.093万平方米、28栋楼、991户居民。加强区域道路交通建设,市政设施管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77亿元。
新增有一定可行性的谋划、储备项目5个,总投资额约116.07亿元,其中4个项目已完成立项,转储率达80%。全力推动土地整理出让,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东孙台地块成交价格9.02亿元,溢价1.17亿元,溢价率约15%。金贸产业园区11-D、15号地块成交价格6.77亿元,可实现土地契税2031万元。新开路地块成交价格为4300万元。汪庄子1号地、振中路减速机厂一期地块实现挂牌公示。
三、招商引资
2023年实际利用内资完成47.93亿元,上报市合作交流办引进外省市投资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上报500强项目3个,引进亿元以上企业34家,10亿元以上项目企业7家(注册企业5家,项目2个)。引进主导产业企业785家,同比增长44.73%,其中信创产业企业304家,文旅产业企业302家,生物医药产业企业104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企业43家,平台经济企业16家,科技金融产业企业16家。
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202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87010人(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总户数324700户。全区人口出生率4.63‰,人口死亡率5.21‰,人口自然增长率-0.58‰。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3.89万人。
居民消费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表现出极大韧性,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6568元,同比增长4.6%,就业形势改善,带动居民收入增速提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0935元,占69.56,%;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5.4%;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长6.3%。居民消费支出强势回弹,居民消费性支出39219元,同比增长8.8%,其中用于购买食品烟酒的支出为11470元,占消费性支出的29.25%;用于居住的支出7773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9.82%;用于交通通信的支出为5365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3.68%。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快于消费支出平均增速,主要是居民出行意愿强烈,对旅游、演出、展览等需求快速增加,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5052元,同比增长82.8%;交通通讯支出5365元,同比增长26.2%;用于其他用品和服务、衣着、食品烟酒的支出也均呈上升趋势。
河东区2023年居民家庭人均主要收入与支出 | |||
单位:元、% | |||
指标名称 |
本期 |
同期 |
增幅 |
可支配收入 |
56568 |
54068 |
4.6 |
一、工资性收入 |
30935 |
29412 |
5.2 |
二、经营净收入 |
1301 |
1127 |
15.4 |
三、财产净收入 |
4864 |
4577 |
6.3 |
四、转移净收入 |
19468 |
18952 |
2.7 |
1.养老金或离退休金 |
16589 |
16444 |
0.9 |
消费支出 |
39219 |
36048 |
8.8 |
(一)食品烟酒 |
11470 |
11044 |
3.9 |
(二)衣着 |
1889 |
1718 |
10.0 |
(三)居住 |
7773 |
7921 |
-1.9 |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
1775 |
2294 |
-22.6 |
(五)交通通信 |
5365 |
4251 |
26.2 |
(六)教育文化娱乐 |
5052 |
2763 |
82.8 |
(七)医疗保健 |
4398 |
4765 |
-7.7 |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
1497 |
1292 |
15.9 |
劳动与就业
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6896人,同比增长0.24%,市内六区排名第二。全力促进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招聘岗位31652个,70014人次社会求职者应聘,成功对接达成初步意向7475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19%,达到市人社局目标任务;联合师大、财大等8所高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受众学生达3000余人;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计划,完成创业培训3500人,发放各项创业补贴783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25万元;积极开展劳务协作,与宁县、迭部县开展劳务协作,帮扶农村劳动力就业5738人。
五、社会事业
民生保障
聚焦兜底救助职能,在稳扎稳打上下功夫。加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全区共有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供养人员8678户12654人,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共2.86亿元。为全区1.4万困难群众购买商业保险项目,受理赔付件979个,赔付金额达92.5万元。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出动车辆136次,巡查14523次,救助4人,发放食品、衣物等救助物资。落实各项儿童福利救助政策,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864.7万余元;孤儿助学款5.75万元。慰问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残疾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305人次,发放价值10.7万元的慰问物资。
聚焦养老品质需求,在精心服务上下功夫。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新建2家、提升改造6家老人家食堂,为周边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助餐服务。为1628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安装红外监测设施设备,助力老年人居家生活安全。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开设406张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居家入户服务813人次,设置区、街道、社区、机构四级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点位,为社区老年人残障人士提供租赁服务,累计成交租赁业务546单。
聚焦社区治理堵点,在创新探索上下功夫。各社区依托议事协商平台共解决居民关切的问题近600个,街道、社区持续深化建设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已建设居委会下属委员会996个、成员3696人。街道与9所高校17个团队确立研究项目,为社区治理工作增质提速。优化社区自治力量,全区已有“小巷管家”3437人;街道与9所高校17个团队确立研究项目,为社区治理工作增质提速;优化社区自治力量,全区已有“小巷管家”3437人;为近2000户低保家庭、高龄困难老人家庭和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帮扶关爱服务,孵化培育志愿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70支并完成备案,激活社区社会组织20余支;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公益市集和社区文化活动共千余场。
科技
持续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促进科技市场主体质、量双升。2023年度,评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4家,雏鹰企业135家,瞪羚企业6家;新增科技领军(培育)企业2家,总数达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5家。服务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包括2023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6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能力提升项目1项,已签订项目合同书;科技领军企业重大创新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服务申报天津市科普基地6家,其中4家获评,2个单位申报市级科普项目。实施科技人才培育项目,累计推荐6家单位共9人申报科技领军、青年人才拔尖等项目,智华科技入围创业领军人才市级评审。核理化院“核燃料专用装备研发创新团队”成功推荐到“国家工程师奖”。推荐3家单位共15名科技人才申报首批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推荐11名自主认定人才申报河东区首批高层次人才贡献奖励。
教育
教学生成长释放新动能。评选市级优秀学生398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55人、市级优秀学生集体8个。1名学生获评市十佳中小学生,1个集体被评为市十佳学生集体。8名学生作为新时代优秀少年荣获市级称号。2名学生荣获“天津市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1名少先队员、2个少先队集体分别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荣誉称号。11个中队荣获“2023年度全国红领巾中队”荣誉称号。40名少先队员、3个少先队集体荣获天津市“红领巾奖章”四星章。
教师培养取得新成就。评选出414名校级师德先进个人、193名系统级师德先进个人、197个校级师德师风先进处组。1名园长作为全市唯一学前教育代表入选全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1名教师荣登“中国好人榜”,2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2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22名教师在市级“双优课”评选中获奖,186篇优秀研究成果在市教育学会“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中获市级奖项。
学校发展谱写新篇章。1所学校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2所学校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摘得金奖。3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品德教育示范校,3所学校获批市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2所学校获评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5所学校获评市级文明校园,6个单位获评市级文明单位。1所中学被评为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1所小学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所幼儿园被确立为市级高质量幼儿游戏研究实践试点园。4所幼儿园被评定为天津市公办示范幼儿园,数量在全市位列前茅。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最新一轮满意度调查结果较全市高1.9个百分点,排位已实现既定目标,进入全市第一序列,较上一轮全市排名提升5位。河东区被评为品德教育示范区和天津市中小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河东区教育局被评为天津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思政工作考核优秀单位。毕业班教学平均成绩以每年提升10-20分的幅度逐步缩小与全市优质区的差距,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实现高增值。我区3个学前教育案例通过市级推荐报送教育部评选,数量在全市位列前茅;《河东区实施教育兴区人才强区行动》典型经验被《天津教育工作简报》报道,直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相关经验做法受到市“双减”工作专班办公室的肯定,并被推荐到教育部第43期“双减”改革每日快报进行刊发;工作动态被国家级媒体宣传27次,市级媒体宣传162次,区级媒体宣传106次。
文化
开展以“万家歌盛世 家风谱新篇”为主题的“天津市第十二届暨河东区第十四届家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开幕式专场演出,开幕式演出拍摄及视频制作(共计2场),受众人数达700余人次;开展“戏曲进万家”公益活动,深入基层开展戏曲活动120场,惠及人数达6500余人次;开展述家风”家有好故事活动,共征集稿件400余篇,共评出好故事40篇,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学创作水平,激发群众创作热情,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的重要性,活动特邀知名作家学者开展“家有好故事”专题讲座3场,受众群体涵盖普通市民、中小学生,使活动成果更加普惠;开展“颂家风”第四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活动覆盖京津冀三地七市,惠及选手群众2000余人次,共评选出十佳戏曲节目奖11组(存在名次并列情况)、十佳曲艺节目奖10组、优秀戏曲节目奖14组及优秀曲艺节目奖18组;开展“品家风”天津河东·湖南常德书画作品交流展,展期5天,观展人数达2500余人次;开展“新家风”天津首届街舞霹雳舞大赛,举办赛事4场,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开展一系列线下文旅活动18场,累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
文化易点通”慕课资源持续更新,资源共计12500课时,平台共推出职业教育学习平台、市民综合素养平台、文化大讲堂、少儿国学等公益培训课程共计51门类。自建资源总量达1.07TB。
河东区文化馆艺术团下设团队15支,团员546人,2023年前三季度共计排练人数达31000余人次。艺术团参与市区级文化活动35项,所获奖项6项。文化馆少儿艺术团除完成日常组织排练外,还积极参与市级各项青少年展演赛事,共获名次奖40项,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9项,优秀辅导教师奖9项;河东区文化馆获优秀组织奖称号3项;全年共完成培训961课时,培训人数达1281人次。
卫生
一是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区家庭医生有效签约人数 299264人,常住人口签约覆盖率35.25%,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率72.56%。二是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开展“医联体-师带徒”项目,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中心医院举行拜师仪式,带教20名青年骨干。三是深化便民就医数字化转型,发挥基层数字健共体云平台作用,云药房合规处方数152416单,云服务订单数3467单。四是夯实免疫规划工作基础,已有11家免疫规划门诊、3家产科接种室和1家成人接种门诊完成智慧化门诊建设;我区各类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及加强免疫接种率均≥95%。五是挂牌成立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局,推动疾控中心改革,不断完善疾控体系建设,促进医防协同创新发展;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慢阻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大肠癌筛查项目均超标准完成;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开展艾滋病防治质量年活动,精准实施防治措施,艾滋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六是积极落实生育支持措施,牵头建立河东区优化生育政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新建天铁街道黄花脑社区公园人口文化园一座;2023年全区总出生人口共计3118人,性别比保持在正常水平;全区可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共44家,可提供托位2650个,托位数达到3.16个/千人口。七是持续完善妇幼保健工作,2023年全区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未发生可避免孕产妇死亡。完成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及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保、儿保门诊规范化建设,打造“妇幼联盟”医联体特色品牌。八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业(夜)诊行动”12场,中医药知识科普活动51场,累计接诊患者11687人次;加强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增加“治未病服务包”。九是强化行业综合监管,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行政检查3591件次;完成职业卫生分类评估38家,成立河东区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严格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行政处罚金额109万余元。十是高位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夯实医疗机构网络安全,完成卫健委机关机房迁移工作。
拓展“基层医疗”特色,建成11家胸痛救治单元;12家中心均完成“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建设,6家达推荐标准;建成社区医院1家;建成国家级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中心10家,其中三星门诊2家,二星门诊1家,一星门诊7家;建成国家级呼吸专病特色门诊1家,市级呼吸专病特色门诊6家;建成市级儿科特色门诊11家,市级社区疼痛门诊4家;基层数字健共体基层慢病管理中心示范级12家。高质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高水平建设国家健康区,高标准完成国家卫生区复审。
有力有序应对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有力支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新冠疫情平稳转段,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科学精准落实新冠“乙类乙管”和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河东区共报告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6824例,报告发病率2003.05/10万,较去年同期上升604.52%(主要原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上升3837.04%,流行性感冒上升6582.24%),报告3例死亡病例,均为艾滋病死亡病例;持续做好传染病疫情处置与应急演练,2023年7月6日,河东区川迪南希幼儿园发生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累计报告诺如病毒感染病例30例,均为幼儿,无重症及死亡病例,此次疫情达到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级别分级标准,已及时处置并按要求进行报告,并及时开展“2023年河东区流感聚集性事件卫生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保障,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2023年我区共接种新冠疫苗151877剂次。
通过2022—2023年度健康区技术评估,创建健康(促进)社区41个、医院14家、学校23家、企业7家,健康细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推进健康天津行动,我区病媒生物防治密度控制水平在C级标准,未发生病媒引发的传染病爆发和流行。
体育
举办河东区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足球、篮球、广播体操、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游泳、羽毛球、击剑、网球、啦啦操、乒乓球、田径、跳绳、拔河、飞盘、斗地主、跆拳道、排球22个项目。来自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协会俱乐部、中小学等5万余人次参与比赛;依托社区健身会,创新赛事举办方式,在社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预选赛、重要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街道级、社区级社区运动会,全年开展300余场,覆盖人群近30万。
更新社区健身园21处231件设施,新建足篮排多功能运动场1个、笼式足球场1个、社区户外微场地5个、健身步道1条,为天铁街建设全民健身中心配备室内体育设施1套,为桥园体育公园配建建设足篮排多功能运动场2个、户外微场地2个。对12个街道和公园278个点位2961件设施进行4次巡检。年内完成145规划桥园体育公园全部建设任务。
全年开展科学大讲堂、公益性讲座、体育科普讲座500余场次;将社会体育指导员融入社区健身会组织构架,实现河东区域内13个街道168个社区全覆盖,为168个社区匹配近35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年内新成立5个单项体育协会,河东区现共有21家单项体协、8个俱乐部。六是组织开展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2023年教育培训了二、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余人,逐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组织承办“天津市第十六届职工乒乓球比赛”、“2023年天津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选拔赛”,主办“天津首届街舞霹雳舞大赛”,配合市体育局做好“2023天津马拉松比赛(河东段)”“天津市第九届市民运动会龙舟比赛(河东段)”相关工作。二是坚持特色化办赛,在自主品牌赛事的创新培育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组织举办了“河东区首届退役军人乒乓球比赛”、“足球B&G2023年河东区第一届青少年足球交流赛”“2023年河东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河东区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河东区第三届社区运动会”等区级赛事活动,带动了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极大程度扩大了健身意识的传播和群众健身氛围的营造。
积极参加各级别体育赛事,共参加国家级比赛5个、市级比赛19个,共获得59金、62银、68铜的优异成绩,2023年注册运动员1368名,注册水上项目运动员31名,注册冬季项目运动员20名。网球、水球、田径、跆拳道4个训练项目基地入选“2023年拟资助天津市青少年训练基地名单”;深化体教融合抓好青少年体育。确定了排球、田径、足球、篮球、体操、柔道、跆拳道、击剑8个体教融合共建项目。与21所共建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合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筹备组织开展2023河东区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比赛、中小学田径夏令营、排球项目师资培训等中小学培训比赛活动。
加强全区游泳场馆执法检查工作。对全区24家游泳场馆开展了行政执法检查。抓细场馆安全。扎实做好群众信访维稳工作。全年共接待40余次,办理回复12345服务热线的信访投诉件1700余件,政民零距离和党群心连心、人民网市长留言、智慧信访等渠道接件65件。
六、环境绿化
绿化
组织开展了我区植树日活动,植树现场总面积1260平米,栽植各类树木145株,其中乔木64株,包括龙爪槐19株、金叶槐21株、法桐22株、白蜡2株;花灌木81株,包括西府海棠29株、金银木19株、紫叶李14株、连翘14株、碧桃5株;完成2023年民心工程绿化提升改造工作,已完成对津塘路、十一经路、桥园、如意园等重点道路及公园绿化提升15万平方米;完成口袋公园建设工作,东兴路口袋公园、嘉华小区外口袋公园、万明里小区外口袋公园、卫国道口袋公园均已完成建设,均是对现有绿地进行提升,栽植苗木并增设相关休憩、娱乐设施,为周边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达沃斯论坛绿化环境保障工作,累计栽植行道树31株,绿篱22200株,月季5500株,风花月季1000平米,草花34000株,草坪20000平米,铺设林废350平米,假草皮170平米,设立达沃斯宣传小品和宣传展牌(板)8处,粉刷栏杆400米;天津马拉松绿化环境保障工作, 累计安装阻车器14组。修补石材4处 ,维修石材树池11个;栽植金叶槐4株,紫叶李3株,法桐2株,黄杨2200株,女贞800株,委陵菜280平方米,草花380平方米,马蔺330平方米。并修剪造型树7株,植物球20个,行道树293株,绿篱模纹1490平米,打草11600平米,清理垃圾5吨。
环境保护
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统筹推进河东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和重污染天气协同应对,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持续开展“安静小区”创建和复验活动,完成凤岐东里新创建安静小区和9个安静小区复测工作。全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全年河东区PM2.5浓度为43.76μg/m3,同比改善率上升22.2%,PM2.5浓度全市排名第11、市内六区第5;河东区达标天数为236天,同比减少36天,达标天数比例为64.7%,全市排名第4、市内六区第2。强化重污染天气科学应急,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推进VOCs全过程综合整治和升级改造,强化柴油车污染防治,推动实施重型汽车国六b标准。加强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推进重点企业等场所新增或更新的作业车辆和机械新能源化。加强施工工地落实“6个100%”控尘措施监管,扎实开展大气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全力推动水污染防治,全区水质达标率66.7%(满江桥断面累计Ⅳ类),优良水体比例66.7%。完成辖区全部地表水入河排污(水)口的排查溯源工作,加快补齐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短板,实施城市面源和汛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汛期水质监管、消减初期雨水污染负荷、乱泼乱倒排查整治等行动。全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组织成林道110号地块、太阳城A2部分地块住宅项目地块等6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专家评审会,推进天药地块等重点污染地块暂不开发利用风险管控工作。推动一机床、津龙湾、井冈山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督促三五二二地块责任单位严格落实修复治理土壤转运风险管控措施。全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全年验收合格“无废细胞”42个并上报市生态环境局审核。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完善医疗废物全覆盖收集体系,目前141家产废单位通过在线转移系统转移危险废物约765吨均实现无害化处置。全力推动国家卫生区复审工作,完成对河东区25家大型餐饮单位和59家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检查,选定推荐点位名单。共检查医疗机构68家,餐饮单位521家,商业综合体4家,巡河420次,收到督导问题点位42处,自查发现问题560处,立案查处5起。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组织开展餐饮油烟、加油站、机动车等专项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工作督办单,限期督办整改各类污染问题,全年共下达督办单及扬尘典型问题通报194份,整改问题点位197个。完善信访责任制和首访负责制,实行重要信访领导包案,全年共受理环境信访2278件,处理回复1912件,简易回复366件;受理重要信访30件,处理率、回复率均为100%;累计立案64件,下达责令改正决定59件、行政处罚决定42件,下达行政处罚金额138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