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部署,河东区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相结合,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方面持续发力。依照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调研工作要求,积极配合全面总结,现将河东区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情况
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8年起至今,在全区内开展普查、审核、评审、记录等保护传承工作,现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数130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21项、区级106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扶持情况
河东区严格参照《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开展对传承人保护和管理工作,认真筛选熟练掌握该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在传承中具有核心、带头、示范、协同作用的非遗传承人,目前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人、市级11人、区级68人。
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记录保存情况
从挖掘项目、整理材料到最终的申报,我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严格遵守项目申报书的要求,对项目申请人进行深入访谈,并逐一仔细填写。通过参加数据库管理的培训,按照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要求配备了数据库专用的电脑、录像、照相及录音设备,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和录入信息,区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领导和区非遗中心主任负责监督录入情况。现已陆续将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项目基本信息数据录入上传至数据库中,日常工作陆续补充视频、音频等,不断完善。
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推广等活动情况
1.非遗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近年来,河东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展至中小学及社区活动中,每年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非遗宣传、推广、传习活动200余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组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向民众普及和宣传非遗项目的基本内容、文化内涵和精神。
2.非遗跨省、跨国文化交流。2018年举办京津冀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巡展活动,活动历时4个月,在京津冀三省五地进行展出。近些年,河东区组织各级非遗项目参加了第15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首届京津冀甘黔湘非遗文创联展、京津冀非遗精品展、第二十四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第八届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全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天津市直沽文化旅游节、旅游博览会等国家级大型展示活动。积极开展非遗国际交流,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等多个项目走出国门,在英国、葡萄牙、保加利亚等国参加非遗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地人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际知名度,增强文化自自信。
3.非遗文化跨界展览展示。2019年由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和荣程集团共同主办的《魅力非遗—天津市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片展》第二站在天津时代记忆纪念馆时空殿堂举行开幕式,展览共展示了2007年至2017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四批共计34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图片,突显了非遗体育文化的专业价值。我区的国家级项目拦手门武术、市级项目善音法鼓、天津快板、区级项目青莲高跷等项目在全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天津市直沽文化旅游节、旅游博览会等活动中,多次亮相参加表演展示。
4.开展东西部协作非遗帮扶活动。以非遗文化帮扶项目为载体,推动结对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2021年在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的支持和指导下,河东区非遗项目被“巡美天津”活动选为河东区重要内容板块进行拍摄。为了加强非遗与东西部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结合,2022年募集河东区非遗作品100余件,价值6万余元,全部捐献给甘肃省宁县及迭部县,用于非遗展览展示。
5.加强非遗宣传与推介。河东区为非遗项目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展示和推介等活动,联合津云、天津日报、金创河东、河东文化微信公众号、河东非遗微信公众号、河东文旅平台等媒体资源对本区非遗项目进行不间断报道,特色版块有“津彩非遗”、“家门口的故事”、津沽技“忆”等。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乡村振兴、文创等融合发展情况
1.加强文商旅结合。与嘉里汇购物中心、万达广场、爱琴海购物公园等多个商业体及星级酒店联合连续三年举办各种形式、主题多样的宣传、展示、展卖、推介等活动,凸显了“以文促商,文商结合”的理念,促进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联合区域内香格里拉酒店、万达文华酒店、酒博印象博物馆、天津津旅海河游船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以现场展示、传习互动、研学体验等方式推进“非遗+旅游”融合,为非遗活态化传承开辟新路径,提升人民群众在非遗文化方面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2.拓展线上宣传途径。建立互联网思维,有效促进非遗与科技手段融合,努力实现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o2o”非遗文创模式,线上建设河东文旅台、河东非遗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河东区广泛组织发动传承人开展专题作品创作,一大批接地气、有筋骨、易传播的作品应时而生。同时不间断举办直播课、专题宣传展示活动百余场,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积极与各主流媒体联动,利用自有非遗公众号发布实时消息,在抖音、快手、东家等直播平台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线上专题直播,收获了大批粉丝。
3.积极打造河东区非遗载体。河东非遗馆将以老技艺、老手艺、老艺术为脉络,通过图文展示、实景还原等手段进行展陈,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区非遗项目进行介绍、展示,同时设置区特色非遗产品展示、展卖区,市民可通过近距离体验感受最质朴、最真实、最古老、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河东区还将建设一批集展示、传习、体验于一体的非遗传习场所,努力打造全民互动式的新型非遗体验设施,提升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打造文化特色新亮点。
4.助力文创产品发展。在河东区众多的非遗项目中,有许多产品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名气和人气,并且已经产业化发展。如祥禾饽饽传统糕点制作技艺采用清宫御膳房的配方,该项目已进入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售卖,2018年春节期间更是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3》,目前在全市有多个商业综合体均有实体店面,网络平台销售业绩也非常突出。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是制作天津茉莉花茶的核心技艺,曾赴英国参加中国时代记忆英国行活动,多次被选为达沃斯论坛指定用茶。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技艺以“版画的架构,工笔的神韵”记载着天津地区社会、历史、文化与百姓生活、信仰和风俗,作品被中国驻外大使馆、国家图书馆、上海世博会、鸟巢等场馆收藏。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严格遵循古法技艺,一针一线纯手工缝制,多次为央视春晚、天津春晚、中央戏曲节目《曲苑杂坛》、天津戏曲节目《鱼龙百戏》等栏目主持人、影视明星制作演出服装。上述项目,已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发展模式。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定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奖励扶持政策,必要时请市、区专家参与非遗保护项目的保护和研究,做到专款专用,并认真督查落实。
二是建议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开展更加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完善登记采录、分级建档等工作。从濒危项目、重点项目入手,加强这些项目的传承培训。
三是进一步深化文旅商贸融合,让非遗借力商圈人气,真正“活”起来,使商业也更有“文化味道”,推进“非遗+旅游”,为非遗活态化传承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