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您的位置:
天津市河东区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4-01-05 18:00

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1月5日在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河东区区长   陈彦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十四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市、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区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三个基地”和“一个现代化新城区”的奋斗目标,按照“树立更高标准,实现更大突破”的总要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凝心聚力,负重拼搏,在夺取抗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的同时,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瞄准“三步走”第一步发展目标,紧紧抓住海河开发、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个私经济、企业改革、优化环境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区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9.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财政收入完成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创历史最好水平。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后,区级财政收入达到3.9亿元。

(一)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借助海河开发改造的优势,加速发展服务业,充实完善了河东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社区服务和房地产业稳定增长,新型业态蓬勃兴起,服务业投资明显增长,规模与层次不断扩大和提升,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78.9%。家乐福、人人乐、正大易初莲花、大中电器、领先药业、老百姓大药房、翠亨邨、口福居、巨石花园美食城、东方之珠、东海岸娱乐总汇、丽水情风演艺中心等一批商贸餐饮娱乐项目相继建成开业。嘉华国际商业中心、沃尔玛、家世界、三联大厦、百货大楼家具城、万新家乐等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开工建设,为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商贸物流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各类园区建设整体推进。本着“先易后难、滚动开发、逐步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以“三区两园”为支撑的新兴加工制造基地建设。河东金地工业园区已经启动;投资参与建设的天津现代工业园区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进行;二号桥都市型工业园区完成基础情况调查,制定了园区发展整体规划,积极组织项目推介工作。建成了帅先、帅达民营科技园和雅明私营经济园,帅超、帅越科技园和津东大厦私企基地入驻率达到95%以上。针织厂楼宇工业园挂牌运营,津工、巨福园、金亚等楼宇经济园建成投入使用,区域经济的载体功能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这一龙头,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靠大、联强”,整合区域资源,策划包装项目,建立招商网站,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双赢”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区领导先后率团出访,宣传河东,洽谈项目,参加各类商品交易会,成效显著。聘请一批招商特使和招商顾问,与美国奥克兰市、天津韩国商会等地区和组织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签订委托招商意向。加强与正大集团、经纬集团、阳光集团、红星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抓住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加强协调服务,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全年完成合同外资额2650万美元,到位额1291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额930万美元;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8.71亿元,到位额3.7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四)个体私营经济提速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投资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542户,发展私营企业737家,新增注册资本金10.1亿元。培育私营企业集团2家,总数达到5家。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54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4.24%;缴纳税金突破1.5亿元,比上年增长34.9%。重点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市场开拓能力强、管理基础好的私营企业十大行业排头兵,有8家私营企业被评为天津市“百强企业”。支持鼓励民营医院发展,仁爱医院、德邻医院建成开业。全年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03家,总数达到603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按照“二、三、五”改革目标,加快了国有商业公司、街道工商实业公司和建筑企业的改制步伐,确保“退出”、“转制”、“衔接”的优势互补与平稳过渡。巨泽、粮食、华东3个商业公司、12个街道的工商实业公司和海峰房地产公司改革不断深化,转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拍卖、置换、出售商业小企业70家,安置职工952人。与国内500强企业之一的北京物美集团合作,借助其资本和机制优势,组建了天津河东物美商贸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国有、集体资产经营中心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搭建平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在地统计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顺利,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保证作用。

(六)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持把打好服务牌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关键性措施,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大为经济服务的力度。区经济社区网络服务中心投入运营,25个行政执法部门集中办公,并向社会公开了165条服务承诺。积极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制度试点工作,对企业试行“零干扰”办法,减少收费,规范管理,加强了与区域内各类经济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加大了对重点税源大户的服务力度,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开展了企业直评行风活动,促进了行政执法部门的作风转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城区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和旧房拆迁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一)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全面启动,南站地区拆迁大面积展开,除南站货场和部分公建外,拆迁任务基本完成。月牙河(二期)、北排污河经过彻底改造,改善了周边地区环境。按期推进东南半环、快速路的卫国道、大直沽三号路、张贵庄路、靖江路及世纪大道等城市重点工程拆迁,津滨轻轨一期工程试通车。卫国道、津塘路、程林庄路3座东南半环高架立交桥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综合整修了大桥道、万东路等6条道路。加快住宅小区配套补建工作,完善了水电、煤气、甬路、路灯等配套设施。新增供热面积83.45万平方米,维修直管公房52.9万平方米,更换旧楼老化电线30万平方米,完成自来水抄表入户6万户。

(二)旧房拆迁改造工作顺利推进。配合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和旧房拆迁改造,华昌大街以北、李公楼、富民路、营门口等重点地区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全年拆除公建、住宅面积163.6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功能齐全的高档住宅小区,举办了情系拆迁百姓,服务拆迁居民房屋交易活动,全区4万余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大面积拆迁,带动了旧区改造,促进了布局调整,为城区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创造了条件。

(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力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开展了抗击“非典”清脏治乱三次战役,对全区道路和居民区环境秩序进行综合整治,发动群众清整粉刷了12000个楼道,创建了4个市级、3个区级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和30个市容环境示范达标社区,主干道路、重点地区环境秩序进一步好转。加强了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和公厕管理工作,落实单位门前清扫保洁责任制,大力推行垃圾袋装化管理,全面完成了82座旱厕改造任务。加强了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城郊结合部综合治理实现经常化。启动了“放心早点”和“生鲜食品超市”建设工程。

(四)城市环境建设成效明显。绿化美化步伐加快,春植树木7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06万平方米,实施了拆墙透绿(景)和“黄土不见天”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34.6%。完成了32片、107万平方米旧楼区整修改造任务,实施了拆除违章、规范阳台、硬铺绿化、楼体粉刷、管线入地、改造排水设施、安装体育器材等建设工程。旧楼区准物业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全区新增物业管理面积69万平方米。实施了世纪大道、卫国道等道路两侧“平改坡”和街景整修工程,整修完善了河东区危改纪念广场,建成了唐口“四面钟”等一批城市景观。完善提高了六纬路、程林庄路、十一经路等道路的夜景灯光建设,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任务,“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静工程”等六大环保创模工程按计划全面推进。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边发展经济,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加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了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功能,建立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招聘了劳动保障协管员,通过社区就业、政府购买岗位、成立公益性再就业公司、职业介绍等多种渠道,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深入开展再就业援助,为符合政策规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和办理小额担保贷款,面向社会征集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举办了免费培训和招聘专场。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完善“三条保障线”,养老、失业基金和医疗保险金收缴率不断提高。全面开展低保核查工作,做到不错不漏、应保尽保。建立了扶贫助困长效机制,社会优抚、救灾济困工作取得成效,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二)社区建设全面加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整了社区居委会建制,公开选聘居委会干部,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推行了街道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程度明显提高。各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能,高标准地完成了101个星级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我区被市政府命名为社区建设示范区,中山门、东新、富民路街道被评为社区建设示范街道。

(三)科技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各种活动,召开了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举办了第17届科技活动周,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立了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办公室,鉴定、登记、推广科技成果21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双高普九”工作,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加快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成了四十五中示范校、实验小学模范校,高标准完成了28所规范校建设任务,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财经职专改扩建和三十二中新校区建设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落实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引进各类优秀人才360名。

(四)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加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承办了天津市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和全市家庭读书演讲比赛,举办了河东区第四届家庭文化艺术节、首届河东青年文化节、欢乐进社区、夏日文化广场、金秋音乐会等活动,评选表彰了第四批文化家庭和第二批读书家庭,启动了文化馆新馆建设工程。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举办了“阳光健身行动河东区市民广播操大赛”。河东区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引进天津市乒乓球管理中心、鼎基高尔夫球俱乐部、新纪元羽毛球俱乐部等体育团体和专业队。成功承办了全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开幕式,举办了全国足协杯“四分之一”决赛、津港警察足球友谊赛、澳大利亚少年女足邀请赛、“三星杯”足球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全力打造河东“足球之乡”品牌,扩大了河东体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其他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协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了第四届“计划生育家庭示范户”评选活动,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8‰,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人民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协调发展,完成了民兵整组、军事训练、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和冬季征兵工作,建成了矿泉大厦人防工程。民族宗教工作成绩显著,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老龄工作得到加强,第二批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基本完成。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侨务、外事、审计、档案、保密等工作也都取得新的成绩。

(六)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构筑起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强防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控机制,建立“六位一体”的社会防控体系、四级报病网络,加大投入,强化责任,建立流观所和区街两级消毒队伍,确保疫情报告、流调、监控、隔离取得实效。坚持克服松懈麻痹和厌战情绪,制定防控预案,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经过全区上下的艰苦努力,抗击“非典”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四、精神文明建设再结硕果,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坚持依法治区与以德治区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大家谈”、革除“五陋习”、“六进社区”和“努力塑造河东人新形象”等主题教育活动,城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创建了滨河小区、华馨公寓等一批高标准文明社区。开展了首届“河东区十大杰出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弘扬抗击“非典”的民族精神,培育和发现群众身边的闪光点,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深入开展“五进军营”、“三入社区”等系列双拥共建活动,国防教育进一步普及,建成了河东区国防教育基地,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我区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二)依法治区取得成效。开展了“四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坚持“严打”方针,巩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对43个治安重点地区进行了综合整治,实施了社区警务改革,加强基层治安防范,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坚持重点信访案件区领导领办制,进一步落实各级信访责任制,三级信访网络不断完善,妥善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体性上访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平抑物价等活动,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广泛开展了“质量兴区”活动,我区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和交通管理工作,完善防范机制,有效预防、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民主决策程序不断完善。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定期向区人大、区政协汇报、通报政府工作,重视并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沟通联系,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坚持重大问题协商于决策之前,提高了政府依法决策水平。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48件,办复率100%,解决率达到68.39%。深化政务公开,完善监督机制,扩大了政务公开、街务公开和居务公开的覆盖面,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四)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在驾驭经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统揽全局的能力方面明显提高。在机关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和“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回顾总结活动。强化对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公务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网建设进展较快,网上办公应用系统和网上政务公开化程度不断提高。廉政建设健康发展,纠风工作扎实有效,行政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工作得到加强,区政府为民服务网络专线电话、公仆接待日、区长下访日等民意沟通渠道不断完善。

按照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把河东区基本建成与天津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辐射力强的商贸物流基地、直沽文化旅游基地、新兴加工制造基地,进而建成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服务型现代化新城区”的奋斗目标和区委八届三次全会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组织力量研究编制了《河东区“三个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和《河东区“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系到河东区的长远发展和每一个河东人的切身利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扎实推进,使21世纪的河东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中、是在压力与动力的相互促进中、是在困难与考验的制胜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迪。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兴区之本,力量之源。一年来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坚持扎实有序推进“三个基地”建设和“三步走”目标的实施,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创新的思维、拼搏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不断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组织领导力度,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和组织经济工作的能力。

第二,坚持高标准,用责任机制推动经济行政工作。瞄准高目标,追求高水平,争创新业绩,将目标任务、关键环节分解量化,责任到部门、责任到岗位、责任到人员,做到责任跟着任务走,考核与推动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

第三,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大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坚持从区情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始终保持大局的稳定。

第四,坚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促进政府工作的全面提速。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河东特色的发展空间,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努力做到以服务造环境,以服务聚人气,以服务促发展,举全区之力,精心打造创新的河东、开放的河东、诚信的河东、高效的河东。

第五,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坚持不懈地抓好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城区文化品位的新三件事,把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收益及时转化成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使广大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全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政府工作、为河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全区人民、驻区部队、武警指战员、公安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比较小,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还比较少。部分区属国有、集体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深化企业改革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下岗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的群众还比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各项事业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4年工作任务

200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区委八届五次全会部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扎实推进河东区“三步走”目标、加快“三个基地”建设的关键一年。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你追我赶,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天津已经走过了打基础、攻难关、聚能量的时期,进入了在高台阶上加快发展、在高水平上实现跨越的新阶段。河东区作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大发展的气势已经形成,大发展的局面已经出现。在新的形势、新的阶段和新的考验面前,我们必须坚持以新的发展观,正确把握新阶段的新特点,全面把握新阶段的总要求,切实把握新阶段的着力点,用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拼搏的精神,主动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积蓄新能量,形成新优势,努力做到经济发展追求高水平,文化发展追求高品位,人的发展追求高素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不断开创河东更加美好的未来。

200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区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河东区“三步走”和建设“三个基地”的奋斗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抓住“三大机遇”,做到“三个全力推进”。即:抓住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机遇,全力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抓住天津工业战略东移和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机遇,全力推进以“三区两园”为支撑的新兴加工制造基地建设;抓住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和旧房拆迁改造的机遇,全力推进以城区道路、交通为骨架的城市载体功能建设,使区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城区面貌发生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确保高水平完成“三步走”第一步目标,为实现“三步走”第二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2004年,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按增长22%组织落实。按照新的财税体制,区级财政收入完成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按增长18%组织落实。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坚定信心,全力拼搏,做到观念创新求突破,思路创新求特色,举措创新求发展。

(一)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围绕海河综合开发改造这一主线,发挥区位、交通、土地等资源优势,借助津滨轻轨、城市快速路、地铁等通道功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寻求优势聚合,吸纳民间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集聚效应,全力打造国际化商业集群。加快南站中心商务区、大直沽商贸文化旅游区、新开路嘉华国际商贸服务区、世纪大道集散物流区、天钢国际会展区建设,逐步形成以海河经济服务带连通各功能区,支撑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现代物流、房地产四个主导行业的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嘉华国际商业中心、沃尔玛、家世界、大直沽五号路商业步行街、三联大厦、欧亚会馆、万隆星级酒店、阳光高档商住等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开业一批、开工一批、开发一批。积极发展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筹建房产典当行、房产拍卖行,充实完善产权交易中心,为发展产权交易提供平台。积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改扩建一批专业市场,新建和改造2-3家生鲜食品超市,建成20家物美便民连锁店。

(二)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安置就业为导向,依托科技、人才、信息、资金要素聚集的优势,培育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兴办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加速推进河东金地工业园区、天津现代工业园区、二号桥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楼宇经济园“三区二园”建设。积极筹建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提高帅超、帅越、帅先、帅达民营科技园企业入驻率,年内再创建3-4个楼宇经济园。充分发挥驻区大型企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纺织品、机械加工制造、日用化工和食品加工5个支柱产业,带动都市型工业加快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坚持“靠大、联强”,坚持区内外经济要素的有效聚合,围绕“三步走”目标和“三个基地”建设,以土地开发、海河改造、园区建设、商贸物流、楼宇经济为重点,整合资源,吸纳民间资本,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抓住投资项目前期论证服务、审批办证优质服务、签约项目跟踪服务等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瞄准国内外500强和大公司、大财团,组织专门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国内客商与国外客商相结合,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特使(顾问)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全年完成合同外资额980万美元,到位额700万美元;外贸出口额1070万美元;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9.12亿元,到位额3.39亿元。

(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按照“鼓励支持,服务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服务监管,做大做强一批私营企业。支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及国家没有规定限制的领域,扩大资本总量;支持鼓励私营企业兼并、收购国有中小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支持鼓励私营企业十大行业排头兵壮大规模,提高效益,组建行业协会。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00家以上,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00家以上,发展私营企业集团2家,总数达到7家。鼓励加快建立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市场、批发市场为骨干的多门类市场网络,扩大商贸流通,不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放开搞活,优胜劣汰”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通过采取公司制、股份合作制、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合作转让等多种形式,基本完成国有商业公司转制任务,推进国有资本有序退出。街道工商实业公司要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公司化运作,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区城建系统企业要以适应市场,增强竞争力为目标,深化改革,筹建集团,做优做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监管,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拓宽融资渠道,搞好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加快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在地统计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深化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发展环境上来,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最佳资源优势。大力精简和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制度。探索建立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定期开展行风评议和企业信用评估活动。加强与税源大户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区领导与重点企业定点联系制度,继续推行对企业的“零干扰”和“零费区”办法。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力度,建立政务公示制,落实限期办理制,严肃查处损害企业合法权益行为,确保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具体人员和具体工作环节,创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投资环境。

二、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区载体功能

抓住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和旧房拆迁改造机遇,以拆迁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做到建管并重、综合协调,带动城区环境整体上水平。

(一)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实施南站货场拆迁,完成护仓河改造工程,津滨轻轨(二期)、地铁二号线开工建设。加快实施城市快速路工程,拓宽改造十一经路、海河东路、张贵庄路、大直沽三号路等11条道路,新建津塘路、张贵庄路、程林庄路、卫国道4座立交桥和蚌埠桥、奉化桥2座跨海河桥,改造顺驰、东兴、十一经路、东风4座立交桥,打通王串场一号路等8个卡口道路。实施郑庄子、万辛庄、南横街等6大片100万平方米旧房拆迁改造工程,整合土地资源,精心策划包装,加快地块开发,发展高档商住项目,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二)全力推进城区环境建设。以确保完成三年城市环境建设任务为目标,继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景观等建设工程。新建靶革当公园、月牙河公园,整修万新、河滨、河东公园,实施卫国道快速路等重点工程绿化,推进“拆墙透绿(景)”工程,充实提高万新村11区、17区和中山门试验楼等庭院绿化小区,新增绿地60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繁华地区、大型公建和主干道路为重点,继续实施亮化工程。加大街道景观整治力度,实施张贵庄路、上杭路等街景整修工程。继续推进成片旧楼区整修改造工程,加强旧楼区准物业管理,力争提前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改造任务。新建、维修道路7.5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全区集中供热率达到75%。完成直管公产房屋维修和自来水改造任务。

(三)强化城区环境综合治理。以长效化和规范化管理为目标,提高标准,落实责任,加强动态管理,搞好道路和居民区环境卫生整治,扩大机扫面积,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再创建2个市级、2个区级市容环境示范达标街道和20个达标社区。深入开展创建农贸市场规范达标活动,撤销2-3个临时保留的占路市场。综合治理京山铁路沿线环境秩序,提高城郊结合部管理水平。依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安静”、“生态”等环保工程,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三年阶段性目标。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生,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大力发展各项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4050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围绕发展海河经济、社区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全年创造就业岗位12000个。以政府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岗位为基础,加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组织建设,引导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多种形式分流安置企业改制人员。建立困难企业大龄人员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制度,建成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厅,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扩大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启动生育保险和社会保障住房工程,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低保户动态管理办法,创新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联动机制。进一步做好扶贫助困工作,健全经常性社会救助网络,完善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长效机制,使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二)全面深化社区建设。巩固社区发展优势,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职能作用,促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完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议事协商制度,调动社区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深入开展创建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示范社区活动,全区街道全部达到示范街道标准,80%的社区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不断深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便民服务网络,发展家庭保洁、保姆、护理、物业管理等多种类型的便民、利民服务。新建、扩建6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站,在10-15个社区建立商业便民连锁店,加快居委会办公用房等配套建设。

(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加强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组织好第18届科技活动周。巩固发展教育工作优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双高普九”工作,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教育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机制,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信息化。进一步深化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做到规模与质量并重。新建缘诚小学,完成育才中学建设,积极申报津华中学示范校,加快二幼示范园、第八中学改扩建和小学规范校建设,完成中学规范校建设任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落实防控“非典”预案,搞好发热门诊和流观所建设。全面推进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兴办医疗机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城区。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拓宽人才服务领域,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快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举办“直沽风情”系列文化展示活动和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春到河东”迎春大联欢、“直沽欢歌”群众歌咏演唱会等活动,提高群众文化品位。新建1-2个文化广场,加快河东区文化馆新馆建设,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群众性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承办全国奥林匹克日、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和国际少年足球邀请赛等活动,举办河东区社区运动会,筹建河东区游泳馆。深入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筹建河东区民防应急指挥中心。继续加强老龄工作,启动第三批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审计、档案、保密、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都要再创新成绩。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坚持“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方略,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区,维护社会稳定。

(一)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城区居民的道德素质。持续开展革除“五陋习”、“三讲一树” 和“六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创建文明社区“五个一”竞赛活动,年内再有1-2个街道达到“五个一”标准。不断深化创建文明小区、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活动,每个街道再创建2-3个文明小区。继续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创建活动,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二)积极推进依法治区进程。继续实施“四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巩固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势,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制止重大恶性案件,查禁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区域性治安整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整体防范功能。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以控制和化解群体访事件为重点,切实加大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逐步将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深化“质量兴区”工作,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保障机制,落实安全生产措施,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区人大、区政协汇报、通报工作,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主动争取支持和帮助。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不断提高解决率和满意率。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决策论证、听证制度,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坚持区长热线、公仆接待日、区长下访日等制度,健全为民服务网络,拓宽为民服务渠道。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执法监督,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落实执法过错、错案责任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落实《公务员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加强对公务员的行为监督,健全公务员考核奖惩机制,搞好行政许可、行政诉讼等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理论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加强党纪法规教育和反腐倡廉体系建设,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加快实现“三步走”和建设“三个基地”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时期,任务艰巨,使命重大。我们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重托,切实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为实现全面建设“三个基地”和“一个现代化新城区”而努力奋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