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典型案例一 精准“把脉” 高效服务 打造富民营商新样板 (富民路街)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深耕细作推进河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富民路街道合理利用区位、产业、服务等优势,全面助推棉3提质运营,强力打造现代化“科创+文创”产业集群,凝聚多元力量聚力探索富民营商新亮点。
一是共识共赢,以“科创+文创”立足园区优势定位。聚焦园区优势定位,扭住棉3优质数科企业,链接园区新媒体文化公司资源。实现企业互通有无,加快引育科创新兴企业入驻。同时,利用现有的产业传统文化,全力支持各类“非遗文创市集”“夜市文化”等活动开展,让海河东岸真正活起来。协助棉3创意街区召开招商推荐会,完善政企对接新机制,落实暖企惠企属地责任。以“科创+文创”赋能园区产业再“添优”,立足棉3“双业融合·文化自信”园区定位,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双业融合产业生态圈,通过多维度赋能本地企业与品牌,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企业、政府、园区多方共赢。
二是多方智荟,以“平台力量”赋能企业稳步发展。依托“富商惠民”企业联动发展平台,牵引国资、投促等职能部门,中国银行、天津银行等银行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在津高校及共建企业等多方主体力量进入。街道开展赴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参观学访活动,以“引智促治”为导向,搭建互联互通合作平台,更好地借助高校专家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优势,让智库赋能企业发展,双向开拓视野、创新思路,链接优势资源,突破基层治理堵点,深挖“街-校-企”三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全力赋能企业共赢、经济发展。
三是企呼我应,以“队伍先锋”服务企业良性运转。建有“为企服务先锋队”靠前服务,深入企业调研问需,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发展动态及相关诉求,梳理形成诉求清单,并全面分析、跟进解决,针对性开展“为企先锋在行动”“助企纾困零距离”等活动。带领辖区企业赴天津市津贸投协会走访交流,持续拓展富民营商“朋友圈”,充分利用好津贸投优质平台,倾听企业心声,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粘合度,有效延伸富民服务半径、扩大交流范围、培育合作路径,为政企合作培育发展沃土。借助五经普工作的“力度”“广度”“深度”,成立社区“三圈”为企服务小分队,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台账,掌握街道空置载体资源,盘活富民经济存量,真正以切实举措暖企、助企、护企、安企,全面优化富民营商环境。(富民路街道供稿)
区级典型案例二 “全周期”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高品质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大王庄街)
大王庄街道坐落26座楼宇,8个园区,3个商业载体,拥有天津站、海河沿线等众多发展资源,是河东区“经济大街”。今年以来,街道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体系,搭建解决问题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全周期”联系服务企业
一是畅通“街道-社区-楼宇园区”三级服务企业网格。结合街域情况,由经济发展办牵头,在13个社区配齐服务企业专员,与楼宇园区管理方共同做好企业日常服务。二是建立分管领导包保企业制度。按照片区划分,由8名班子成员对165家归上企业实行重点包保,开展日常走访。三是全面推行“信易服务岗”。在原有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在7个重点楼宇园区建立服务站点,安排专人现场办公,24小时为企业提供对接服务。
二、搭建问题解决机制,“全周期”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是坚持问题收集常态化。委托楼宇园区管理方收集企业日常诉求,每月组织楼宇园区管理方开展座谈交流,集中梳理企业需求。二是坚持研究问题专业化。针对收集上来的企业诉求,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定期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专题研究,对街道能够解决的问题限时解决,对需要市、区部门解决的问题,及时吹哨有关单位进行会商研究。三是坚持解决问题全面化。对企业提出的各类大小问题,实行“周周调度”,建立问题台账,销号管理,确保企业提出的问题件件有回音、确保件件能解决。
三、推动量质全面提升,“全周期”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程参与重点项目谋划。大力协调推动二次方二期建设。推动合兴里、中粮等零散地块特色项目开工。对接相关企业研究管乐器厂和一冷天音片区城市更新。二是全程谋划推动产业布局。进一步发挥天津音乐学院“地缘”优势,与天津音乐学院、天津泰达、国恒投资等部门共同策划天音特色艺术中心建设。与嘉里、金茂等商业综合体推出假日、时令等消费场景,推进金阜码头建设运营。三是全程引导楼宇园区提升。引导街域内低效、闲置楼宇园区开展“二次创业”,帮助企业管理方调整业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提升硬件改造,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老旧载体展现全新面貌,全方位提升楼宇园区企业入住率。(大王庄街道供稿)
区级典型案例三 着力推动“玺爱”艺术街区建设 引领“万爱”商圈高质量发展
(上杭路街)
上杭路街道“玺爱”艺术街区主要依托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玫瑰里婚礼艺术中心以及红星美凯龙6楼婚纱摄影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引进婚庆相关行业落户,推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在街区内逐步形成闭环,打造集婚礼策划、婚纱摄影、婚宴婚庆T台发布会、各类喜宴及聚会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时尚高端婚庆全产业链街区,满足市民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浪漫婚庆需求。
一是纾困解难。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建设初期存在用地规划、审批手续等方面问题,我街道了解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吹哨”规划资源局河东分局,并于2023年11月14日召开重点项目协调推动会,专题研究我街重点项目玺瑞进展情况,通过前期咨询法律顾问、分析研判着力点、上报市级部门协调等举措,明确了着力方向与责任分工,切实解决了重点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2024年1月10日与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开展现场调研,研究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婚庆+文化”的发展方向,力争将更多文化艺术演出、展会、赛事活动落地在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提升河东整体文化艺术氛围。2024年2月21日我街道“吹哨”市规划资源局河东分局、区城管委、区政务服务办等部门,专题研究解决玺瑞门头改造问题,认真梳理了玺瑞项目门头改造相关审批手续方面存在的问题需求,分析了症结所在。此外我街道坚持每周不少于2次的上门走访服务,并开展安全检查和现场指导,实时提醒该项目注意施工安全。
二是校企合作。为进一步促进企业与高校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助力上杭路街道“玺爱”艺术街区建设。我街道分别于2024年1月4日、11日积极对接天津音乐学院和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彼此在艺术创作、阵地服务、教育实践等领域交流合作。1月10日与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联合开展实地调研,研究该项目后期宣传推介事项,并推送该项目为河东网红打卡地。3月5日,联合区文旅局、北方演艺集团开展现场对接,发挥区文旅局、区文化馆和北方演艺集团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文旅赋能。利用玺瑞诺丁山现有场地资源,增设“沉浸式+体验式”商业演出和非遗市集,融入“直沽文化”发展,打造艺术氛围浓厚、特色突出的文化商业融合街区,成为有品位的文化先锋聚集地和河东网红打卡新地标。
三是以“点”带“面”。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集聚产业链条。我街道于2024年1月17日牵头组织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红星美凯龙以及滨河摄影面对面交流,共同研究合作事宜,组建“玺爱”婚礼庆典行业联盟,充分发挥周边特色资源优势,搭建合作平台,激发带动效能,形成聚集发展。3月14日,组织开展“汇聚力量促发展 善作善成建新功”河东区青年联合会、上杭路街道商会“思享汇”主题交流活动,20余家企业进行交流互动。我街道积极宣传推介“玺爱”艺术街区建设情况,同时,征求青联委员意见建议,探索合作模式,并进行实地参观,不断增强“玺爱”艺术街区品牌影响力,打造以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为起点,辐射爱琴海玫瑰天街、红星美凯龙的商业发展带、文化发展带。(上杭路街道供稿)
区级典型案例四 精细服务加速度 盘活资产谱新篇(二号桥街)
乐跑运动派项目位于河东区二号桥街道詹庄子路12号,天津市汽车运输四场原址,占地面积2565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二号桥街道全面梳理街域内闲置低效厂房信息,将运输四场老厂房及场院纳入盘活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天津乐跑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顺利落户。二号桥街道成立乐跑运动派项目服务专班,从前期场地施工到后期场馆开放,街道始终坚持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对接问需,持续跟进项目进度,提供“清单化”“一站式”服务,打造老旧厂房盘活再利用的示范项目,营造出优化便捷、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一是为企规划,盘活老旧厂房完成改造。街道多次走访企业,结合厂房历史、地理位置、场地面积及当前街域内的休闲文化需求,与企业共同规划设计,帮助企业厘清发展思路。为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街道多次主动对接,了解企业诉求,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各项痛点、难点,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公司通过提升改造,完善功能重组,打造出以特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服务为内核,集健康、文化、休闲、教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多业态综合体。目前,乐跑运动派项目已引进4家企业,涵盖餐饮业、体育装备、手工以及商品零售。
二是强化联动,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街道充分利用街域内产业集聚、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优势,加强信息互通,多次就项目进展、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规划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明确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促进项目加快实施,推动场院近一半面积在一期顺利盘活。目前,园区整体空间可以作为超过40种运动的竞技场,一期开放的项目包含户外竞技足球场、气膜羽毛球馆和大型带有综合休息区、淘气堡、极限攀岩、全年龄段覆盖的竞技类挑战项目的青少年竞技中心。两个户外全面健身区、300米的健步走道将免费对市民开放。
三是搭建桥梁,拉动街域资源实现内循环。为帮助乐跑运动派迅速提升知名度、扩大业务量,街道积极对接天津电视台,加大对乐跑体育特色街区的推介和报道,增加品牌曝光度、扩大项目影响力。街道主动为乐跑运动派牵线搭桥,积极联络街域内大型国企央企,与乐跑共同组建体育联盟。街道通过加强街域内企业互通,引导社区与企业共建活动,搭建起供需对接平台,实现资源良性循环。
二号桥街道切实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紧扣经济发展大局,主动作为、奋力争先,创新工作举措,形成工作合力,做实做细企业服务,不断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奋力推动街道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二号桥街道供稿)
区级典型案例五 网格“啄木鸟” 护好“营商林”(春华街)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春华街道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十项行动”河东实践,落实“四个善作善成”,切实扛起街道发展经济的职能,不断探索完善“12345+N”营商工作法,充分发挥社区网格的作用,开展“网格入企、企业入格”为企服务活动,以“小网格”的“微服务”为全街域各类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一是构建“两级”服务体系。在街道层面,春华街道构建“街道处级领导-营商工作专班-街道商会-社区网格”四级阶梯式工作服务组,街道牵头区各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形成“领导高位推进、专班精准对接、商会联手护航、社区网格全覆盖”的工作体系,确保根据企业规模和帮扶需求开展“不打烊”服务。在社区层面,春华街打造店小二“保姆式”为企服务团队,切实做好企业的贴心服务,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二是开展“包保式”服务。将全街2357家企业纳入14个社区、148个网格,163位网格员,科学划定包保区域,向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服务,做到“企有所呼、网格有应”,有事就找网格员,“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全力护航企业发展。
三是开展“下沉式”服务。网格员定期走访网格内的企业,将服务触角延伸到辖区每户企业,收集企业意见,做到企业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在日常走访中化身“可移动的摄像头”,通过网格体系,打造全街域动态“可视化”营商服务网格图,一图通览、全域共治,做好上传下达,精心更精准的做到真正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开展“多元式”服务。网格员不仅是为企送温暖的“服务员”,也是向企业宣传安全生产的“安全员”,还是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招商员”,更是信息共享与互换的“联络员”。各片区网格员定期组织到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大走访,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培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让安全生产意识入脑入心。对于落地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时,网格员热情为企业帮办代办服务,有问题及时反馈,让落地企业真正有了“归属感”。在面对企业个性化需求时,例如法治讲堂、银企对接等方面,网格员在辖区内寻找对应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与互换,不仅满足了企业需求,也激荡了街域资源活水内循环。
五是开展“即时式”服务。建立“即时+在线”服务模式,网格员通过建立助企微信群,商户和企业的诉求在群内发布后由网格员立即协调,对小微企业的简单诉求,当场能解决的即时解决,对不能即时解决的,当天梳理即时上报,作为街道四级梯队服务组的“前哨员,在企业与街道之间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以服务“网”切实让企业发展动力满“格”。(春华街道供稿)
区级典型案例六 探索惠民助企市集 打造城市便民生活圈(东新街)
2023年4月,网络上一度出现“早知有东新,何必下淄博”热议,引发我们的深思。淄博因烧烤使得全国各地的人们竞相打卡,而东新街道处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人员居住相对集中,老手艺、老字号等传统资源丰富,于是“月月有大集周周有小集”项目应运而生,2023年尝试摸索,2024年常态化运行,全年组织23场惠民助企活动,300余家企业获利,30000余居民受益。
一是立足繁华地段优势,激发市场消费活力。缤纷购物广场处于街域繁华地段,加之缤纷购物广场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和门前2000余平方米的空地优势,街道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诚邀域内知名品牌和特色企业在缤纷购物广场常态化开展“月月有大集”活动,通过公益摊位、产品推介、降价让利、发放优惠券、观赏文艺演出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消费活力,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捷和幸福。
二是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不断提升市集品牌。为让市集项目覆盖到每个小区,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挖掘潜在资源,相继于每周周二开展“周周有小集”活动。沙柳北路社区联合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和邮政集团天津市分公司举办“津农精品邮天津”丰收市集、冠云中里社区开展“文化润心·中华一家”主题市集、松风东里社区举办“缤纷童年·快乐成长”跳蚤特色市集……活动的开展不但擦亮了市集品牌,而且营造了满满的城市烟火气。
三是倡导诚实守信大集,温暖城市便民生活圈。街道充分发挥组织监督作用,要求参与大集商户签署信用承诺书,确保所售商品必须质量合格,不虚高定价、不缺斤少两等,实时公布每个商户的信用情况,大力营造诚信大集浓厚氛围。同时关注老年人、残障人群等弱势群体需求,将公益理发、健康咨询、家政就业等志愿服务融入其中,通过系列活动充分彰显东新开放包容、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原创“天津快板—说东新”微视频,更是全方位对东新街域特色进行了宣传推广,为优化营商“软”环境提供发展“硬”支撑。(东新街道供稿)
区级典型案例七 鲁山道街道着力推动路劲屿东城项目建设 打造全业态城市商业综合体
(鲁山道街)
路劲屿东城项目2020年5月开始建设,于2024年上半年完全建成,原2022年开始招商摸底洽谈工作,原预计2023年10月开业,因疫情原因搁置,现重新开始推进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米,主体建筑分为东西两侧,东侧占据26#地,地上共计四层,地下两层;西侧建筑占据25#地,地上共计五层,地下两层,紧邻屿东城地铁站,可以从地下穿行。周边快速路和卫昆桥确保交通四通八达,多条公交线路汇集,多立体交通汇聚起新商圈核心枢纽。
项目周边1.5公里范围内尚未形成商业综合体,路劲屿东城填补了市场空白区域,对区域价值的能级提升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全新大体量的商业业态打造全新形态的邻里街区,将居住、商业、办公、娱乐、休闲无缝连接。大型商业和生活配套进驻,从而填补此片区商业匮乏的现状,推动版块升级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区域。该项目定位为邻里商业中心,目前综合体招商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2025年6月营业。
鲁山道街打造“店小二”为企服务团队,切实做好企业的贴心服务,构建社区、街道、部门多级企业服务机制,协调各单位、各部门,推动形成“社区网格覆盖、街道精准对接、部门精准帮扶”的工作体系,推动项目尽早落地。
一是助企纾困。街道主动作为,多次召开重点项目推动会,专题研究我街重点项目路劲屿东城进展情况,定期上门走访服务问需,组织项目推进协调会,召集涉及项目建设各政府部门,带着政策来,实现政策、项目“双落地”,派专人与路劲地产对接联络,增强沟通效率,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高效推动项目落地;通过前期各部门、街道、企业协调,明确着力方向与责任分工,切实解决落地过程消防验收、竣工备案等过程存在的难点问题;坚持问题收集常态化、研究问题专业化,“全周期”为企业排忧解难,联系对接投促局、中能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充电桩、屋顶光伏等新能源场景赋能。
二是加强信息共享。一方面,街道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商会多级工作机制,对项目业态打造方向及商圈定位设计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动员多方发放调研问卷,调研民众热度最高的业态及商户,从供给端满足消费意向需求,同时增加综合体曝光度、扩大项目影响力,为项目开业造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街域内产业集聚、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优势,加强信息互通,多次就项目进展、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规划与商管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主动提供招商线索,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加快项目落地开业。
三是强化多点联动。从街域角度看,路劲屿东城项目的落地能够与街内喜悦购物公园、凤山商业广场形成多点联动局面,拉动各点位流量,挖掘新消费潜力,提升“内循环”活力;从区域发展角度看,路劲屿东城位于卫国道沿线,项目落地开业能够辐射带动卫国道沿线居民消费,打造全新经济增长极,激发带动效能,成为弥补东丽、河北、河东三区边界商业空白关键点,为形成聚集发展提供可能性。(鲁山道街道供稿)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