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您的位置:
河东区聚力开发式帮扶 赋能打造“黄金产业链”
来源:津云 发布时间:2025-09-09 15:05

近年来,天津市河东区探索创新实施开发式帮扶模式,通过产业链延伸、机制创新与新兴产业布局,构建起以“土特产升级-全链式发展-庭院经济激活”为架构的立体化帮扶体系,赋能结对地区打造“黄金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协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特产”裂变升级,蕨麻猪胜似“黑珍珠”

迭部蕨麻猪被誉为“森林与草原间飘动的黑色珍珠”,属于“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河东区以开发式帮扶为核心,通过政策、科技、品牌、市场四维联动,推动蕨麻猪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富民产业链。

河东区投入专项奖补资金300万元,支持天津企业中达润锦建成规模化养殖基地,同步发放“一红三金”220万元,直接带动6896户农户增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此外,投入200万元科技帮扶资金,联合西北农林大学实施基因选育项目,实现母猪产仔数从6头增至10头以上,单头效益提升1500元,推动粗放养殖向智慧化转型。河东区打造“集中繁育+分散养殖+统一收购”标准化链条,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甘味”品牌,并依托消费帮扶政策开拓北上广及长三角市场,与大北农等上市企业达成采购协议,产品溢价率显著提升。

河东区创新“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模式,建立村企党建联盟议事机制,引导蕨麻猪产业向庭院经济延伸,激活3900户农户参与产业链,年饲养量达11.1万头,鲜肉年产值突破1.04亿元。蕨麻猪产业帮扶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对口支援典型案例。

全链升级打造现代农业,红苹果变“金苹果”

河东区与宁县共建正洋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生产提质-科技赋能-市场拓展-三产融合”全链条升级,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园内,建成了矮化密植基地1.2万亩,配套智能分选线与气调库,实现自动化分拣、分级和存储,年处理量达3万吨。通过“三权分置”联农机制,将智能分选线等资产100%确权至村集体,市场化租赁年创收超10万元,形成“资金投入-资产确权-持续分红”的联农带农模式,带动220名农民就业(含脱贫人口70人),脱贫人口年增收超3.2万元。

针对霜冻灾害,河东区投入36万元研发卤钨灯加热防冻技术,降低冻害损失30%;投资50万元搭建苹果大数据平台,实现“一果一码”溯源管理,品牌溢价提升15%,促成订单1.2万吨。

在天津、北京等地设立“甘味”直营店及京津冀营销中心,打通北上广高端市场,构建覆盖全国的稳定销售网络,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依托产业园打造3A级正洋苹果公园,融合马拉松赛事、农事体验等文旅项目,年吸引游客5.8万人次,延伸产业链价值。通过“苹果+文旅+体育”模式,休闲农业营收占比提升至25%,形成三产融合新样板。

庭院经济激活乡村振兴,金银花里生“金银”

河东区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通过“房前屋后种花、村企联动创收”模式,在宁县推广种植金银花从0亩到9.23万亩,年产值超4000万元,实现“方寸之地”向“聚宝盆”的蜕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小空间大产业”实践样本。

创新了“三边栽植”模式(路边、树下、庭院边),开发复垦地、边角地种植金银花,亩产鲜花(蕾)超400斤,带动9200名农民季节性就业。通过“村集体入股+企业保底收购”,19个村以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农户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三重收益”。

“小庭院”延展“大链条”。建成了8个加工车间,将庭院产出的茎、叶、花转化为隐茶杯、金银花水等8类商品,开发“庭院经济体验游”项目,打造204公里金银花景观廊道,吸引游客参与采摘加工,带动6820户农家庭院变身“小微产业基地”。

此外,编制“24字栽植口诀”,组建5支技术指导队,为庭院种植户提供全周期服务。引育“北花一号”新品种,使庭院种植绿原酸含量达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产品溢价率提升3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