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您的位置:
天妃宫
来源:河东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3-12-28 18:00

元明清天妃宫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中路,占地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天津市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元朝海运的兴盛,促使了中国北方地区第一座妈祖庙——大直沽天妃灵慈宫(1281-1284年)的诞生,它比建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卫城早100多年,与福建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妈祖庙。数百年来的颓废兴衰,留下了积淀深厚的古遗址。

天妃,传说真有其人。她姓林名默,户籍福建莆田湄州屿,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传说她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被人称为神女,又称为龙女。她生前多次驾船冒险出海救人。最后一次,她驾船顶着台风在海上救了其父和其他人,自己却被台风吹走了。她死后,当地人为她立了“林孝女祠”。宋徽宗宣和年间遣使高丽,在海上遇大风,得神女救护。朝廷得知莆田有神女,在海上济人,赐给神女“林孝女祠”一块题为“顺济”的匾额。从此,闽浙一带“遍祀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又册封林默为“灵惠夫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又封林默为“灵惠妃”。元朝又将“灵惠妃”晋升为“天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天妃是保护海上航行的女神。元朝实行海漕,除设置漕司、海道运粮万户府外,还必建“天妃宫”(庙),以求天妃庇佑。《元史·祭祀志》记载:“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日灵慈。直沽、平江、周径、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斋香遍祭”。元代海运起点港刘家港、终点港大直沽都建有“天妃灵慈宫”。 漕船出发前,“万艘如云,毕集海滨之刘家港”,“省臣漕臣斋戒卜吉于天妃灵慈宫”,请求天妃护航。漕船到达终点大直沽,皇帝遣使到天妃灵慈宫,祭“祀海神天妃”。大直沽天妃灵慈宫是元朝设置的祈求海神天妃庇护海漕安全的官庙。

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泰定间弗戒于火”,“朝廷发官帑钱”重修。天历二年(1329),“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赐庙额,日灵慈,遣使致祭”。大直沽庙额“灵慈”为文宗皇帝所赐。至正十一年(1351),庙地势低下,“潮汐渐经,栋宇摧坏”,中书“发钱850缗”,“增筑基地高8尺有余,盖瓦级砖,为之一新”。同知漷州事脱欢“承太府之意”,带头捐出俸钱,“裒众资,增置地基”;漕民吴中、郁庆国、徐珍等各施财,创建观音堂,又塑“观音阿罗”40余像,庙宇规模扩大。明朝初年,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因其古庙而扩大之,立人以奉祀”。弘治时(1488~1505),“又敕命重修,而更新之”。万历六年(1578),民间发起“重修圣像殿宇”,“起工于春三月,讫工于夏五月,为之落成”。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圣祖玄烨又晋封“天妃”为“天后”,称为“护国庇民照灵显应仁慈天后”。从此,天妃宫也称为天后宫。

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初建规模,无历史资料可查。据清代该庙主持道士的后人说,清代时天妃灵慈宫很大,从现在的大直沽电影院通往宫前的上坡处起,纵跨大直沽前街、中街和后街,直到现在的八纬路。整个庙建在大直沽前台的高台上,庙向西南,朝向海河。庙有山门、二门,有前殿、中殿、后殿三层大殿(中殿最大),有配(偏)殿,有钟鼓楼,从山门到大殿,有六七十米远;庙前广场有戏楼,有大旗杆,有两道牌楼,山门前的坡地修有十来层的条石台阶。全庙巍巍壮观,气势恢宏。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洗劫大直沽,天妃灵慈官被战火烧毁。二十八年(1902),大直沽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回。在重建家园中,当地人集资重新修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了大殿(面阔约15米,进深有9米),庙的规模缩小,占地仅有6亩08厘6毫。

1951年,天妃灵慈宫在破除迷信中被废,神像被搬出庙门填了东大坑。宫内大殿先后改为河东礼堂、供销社、街道工厂,1976年地震后被拆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