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您的位置:

【进行中】关于对《河东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公告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的决策部署,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现将《河东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予以公示,公示期为30天,公示日期自2023年10月24日至2023年11月22日,公示期内可通过电子邮箱反馈意见,并请在邮件内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2-84122166 

      电子邮箱:hdqzjwfzchk@tj.gov.cn 


                                                                                                      2023年10月24日

草案正文

河东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

征求意见稿


引言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助力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城市更新是河东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河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统筹谋划,全面、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河东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河东区委、区政府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化、具体化、实践化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具体举措,是回应社情民意、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指引。

《规划》充分结合河东区的实际和发展需求,立足“金创河东·津韵家园”的发展定位,从全区整体层面通盘谋划城市更新行动,充分运用城市体检成果,聚焦“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文化繁荣、环境提升、安全韧性”五个维度,提出城市更新策略,构建“一站一带一园多点”的发展格局,搭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路径,创新探索城市更新“河东模式”,形成整体性、系统性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局面,推动河东区加快实现“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的发展目标。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城市更新是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决策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的大都市”。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必须以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大都市为目标,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以高水平改革开放为目标,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必须以高效能治理为目标,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秉承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必须以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大都市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创新、绿色、人文城市。

(三)城市更新是河东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到2025年,基本建成城市更新实践区,产城融合发展形成集聚和示范效应,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与区域战略定位相适应;重大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老旧城区焕发新活力,城区品质品位进一步提升;在实施老旧社区提升改造方面,提升小区配套功能,改善小区生活环境。河东区按照《天津市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天津市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规划、土地、调查登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围绕“金创河东·津韵家园”的功能定位,立足于“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的建设目标,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绿色低碳、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河东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发现问题和治理问题的重要抓手,河东区迫切需要开展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指引,扎实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二、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及规范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年)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 

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决制止破坏行为的通知》(建办科电〔2020〕34号)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建科〔2021〕63号)

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

9.《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2018年修正)

10.《天津市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实施方案》(津政办规〔2021〕10号)

11.《天津市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改造、土地、调查登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津规资设计发〔2021〕258号)

12.《区级城市更新规划编制要点》

1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等

(二)相关规划要求

1.《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报批稿)

2.《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3.《天津津城城市更新指引(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4.《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3-2027年)》

5.《天津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2020年)》

6.《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7.《天津市河东区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十四五”规划》

8.《天津市河东区商务商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9.《河东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

10.《天津市河东区楼宇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11.《天津市河东区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12.《天津市河东区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13.天津市及河东区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其他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

三、规划目的

《规划》是河东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落实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重要抓手,是河东区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任务。《规划》应立足河东区的发展实际与定位,着眼新机遇、新要求,探索城市更新的河东路径,有序引导、强化“城市更新实践区”建设。在河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更新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的工作体系中,本《规划》是落实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全区城市更新项目范围划定、城市更新项目立项入库、城市更新实施方案编制的依据。

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要求,通过对河东区人、地、物、产业总体发展情况的分析,总结发展问题和短板。对河东存量空间资源和民生保障资源,开展全面和精细化盘整梳理,进而结合河东区城市特色、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整合存量低效空间、优化产业发展载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民生保障改善,加快打造河东区“一站一带一园多点”发展格局,提高河东区整体城市空间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营建具有领先性、现代化、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河东模式”。

四、规划原则

(一)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二)坚持抓好“五个统筹”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不断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

(三)坚持落实上位规划

以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天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河东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空间、产业发展布局要求,通过全域的城市更新统筹,落实河东区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

(四)坚持推动“四个之区”建设  

结合河东区实际,锚定“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紧紧围绕河东区“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建设,确定具有河东特色的、符合河东发展需求的城市更新格局、更新策略和更新行动。

(五)坚持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

街道办事处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发挥基层治理作用,落实城市更新任务,健全“街道搭台、社区协作、居民参与”的基层更新管理模式。同时根据自身主导功能定位及发展指标要求,积极参与本辖区存量资源盘活工作。

五、目标愿景

着眼于天津2035年基本建成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标国家关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基本实现、“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任务要求,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锚定“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到2025年,基本建成“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2035年实现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品质活力区。

六、适用范围

参照《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3-2027年)》《天津津城城市更新指引(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确定的中心城区(外环线围合区域)更新范围,本次规划适用范围为河东区辖区大王庄、上杭路、东新、富民路、鲁山道、大直沽、常州道、中山门、向阳楼、春华、唐家口、二号桥12个街道办事处,总用地面积约41.56平方公里。

七、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35年,近期为2022年至2025年,中期为2026年至2030年,远期为2031年至2035年。


第二章 分析现实问题,研判潜在更新机遇


一、发展基础与现状问题

(一)人口规模总量逐步趋稳,老龄化程度日益凸显

根据“七普”数据统计,河东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规模在市内六区中均位居前三。结合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分析,自2007年以来,户籍人口基本稳定,常住人口呈现上升-趋缓-下降变化态势。年龄结构方面,河东区65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9.2%,高于天津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抚养比高于天津市整体水平。

(二)人居环境品质有待提升

根据走访调查情况,河东区老旧社区的规模较大、分布较广,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居住品质和生活便利性还有待提高,对新市民、新青年的吸引力还不强。城市建设需要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新的措施,提高河东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现状土地使用结构有待优化

在市内六区中,河东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占比偏低,城市基础设施老化较为严重。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和服务功能、宜人的城区人居环境和市容面貌,都需要通过存量空间的挖潜利用,寻找新的城市建设路径来实现。

(四)新旧产业动能转换仍存在瓶颈

河东区传统产业和中低端业态占比仍然较高,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点引入不够、见效不足,新旧产业动能转换仍存在瓶颈。为落实河东区“十四五”规划和相关要求,需要盘活利用存量空间资源,为产业结构优化、中高端服务业的引入提供新的空间载体。

(五)历史文化资源潜力挖掘不足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大直沽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河东区是天津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区内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共计130个,总量居全市第一。但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功能提升的作用有待加强,直沽文化特色优势发挥不足。当前进入发展的新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和力量,传承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场景塑造,推动各类文化场景展示、老字号品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彰显等工作。

(六)存量资源载体利用效率不高

商务楼宇业态有待提质增效,楼宇招商工作主要以市场行为为主,主办方招商中更重视租金收益,而对引进企业的业态及地方经济贡献重视程度不高,部分老旧楼宇周边环境、整体形象、配套设施等质量不高,特别是交通、停车等问题制约了楼宇经济的发展。老旧工业厂房的利用有待加强,河东区多数老旧厂房产权及管理权单位为市属企业,产权分散,企业更新意愿不强,区属平台难以统筹引导更新。河东区立交桥数量较多,桥下空间利用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七)道路交通系统有待完善

受土地权属、铁路阻隔等因素制约,河东区现状路网断头路较多,部分道路未实现全线贯通,城市支路微循环有待加强。同时轨道交通覆盖尚存在空白区域,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二、城市更新工作基础

(一)更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河东区成立了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形成了上下协同、各司其职、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城市体检扎实深入推进

按照“无体检不更新”的要求,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了城市体检评估,建立体系构建、数据采集、计算评价、诊断建议、行动落实的城市体检闭环流程,全面查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体检”发现问题、以城市更新提出对策的模式。

(三)重点项目探索更新模式

目前正在推进的城市更新项目,已经进行了一些良好探索,形成区域统筹更新类、联动整体更新类、自主更新改造类、老旧社区更新类。其中,涉及投资规模大、民生问题凸显的区域统筹更新类项目,如第一机床厂周边片区、井冈山路周边片区、津龙湾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的自主更新改造类项目,如棉三陆号楼发电厂更新改造;涉及两个以上权利主体,资源相对集中的联动整体更新类项目,如天津站北广场周边片区。

三、更新面临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挑战

1.对城市更新工作的认识还有待提升。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居民等各方对城市更新的认识不一致,跨部门、跨主体协调难度大、周期长。城市更新是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住建、产促、教育、民政、街道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统筹协调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2.城市更新政策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已出台的更新政策虽有一定创新突破,但具体制度细则还需细化。土地、财税创新政策、规划建设技术标准创新力度不够。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土地供给、金融、财税等政策、技术标准体系是在大规模、高速度新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不适应存量更新的需要。同时,城市更新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老旧厂房和低效产业园区的产权主体自主更新能力弱、意愿低,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缺乏政策保障。

3.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积极性不足。向社会公布更新方案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等工作的渠道和方式单一,在编制更新方案等工作中听取相关单位和个人建议方面还不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机遇

1.区位优势明显。河东区地处“津城”“滨城”双城主轴,交通四通八达,有利于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津城”“滨城”发展格局,更好服务“一基地三区”建设,抢抓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机遇,提高产业中高端水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天津站交通枢纽坐落区内(30分钟抵达北京),紧邻滨海国际机场,是连接京城、津城、滨城的重要节点。河东区拥有市内最长的海河沿线(8.28km),建设海河东岸新消费走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创新势头强劲。“十四五”期间是河东区的创新活力迸发期,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信创、科技金融、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文旅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有利于实现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3.转型速度加快。河东区资源要素丰富,经过城区拆迁整理,腾挪出大片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工业战略东移遗留大量老旧厂房,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空间支持,有利于引进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有效提高楼宇、园区质量效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速增效,为河东产业发展提供转型动力。


第三章 找准更新对象,开展系统性更新评估


一、划分资源类型,明确评估更新对象

结合河东区发展实际,并参照天津市《区级城市更新规划编制要点》,《规划》确定更新和评估对象为: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老旧工业区、传统商业区、历史文化资源、可利用土地、公园绿地和基础设施。

二、梳理资源现状,掌握存量更新基础

(一)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

1.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河东区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完善提升小区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对消防、阳台外檐、燃气等11个大类的安全问题进行改造。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河东区于2020年开展了新一轮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提升重点道路、点位绿化,建设口袋公园,建设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不断改善居住环境。

2.河东区老旧小区比重较大。主要集中在东新街、向阳楼街、大王庄街、大直沽街、中山门街等街道。区内现状部分老旧小区的建设受当时条件限制,居住条件、配套设施以及物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非成套住宅分布相对集中。全区城镇非成套老旧住宅主要分布在铁路线以南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门街、大直沽街、大王庄街、二号桥街、富民路街和唐家口街等街道。

4.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仍存在缺口。公共服务设施缺口比例较大的街道为常州道街、富民路街和大直沽街,设施缺口类型以教育、文化等设施为主。

(二)老旧工业区

河东区老旧厂房受自身及周边环境影响,产业导入受其用地规模及建筑规模限制,在产业选择方面,挖掘适配性产业方面有待提升。老旧厂区(房)的更新改造,基本上是以孤立的自我更新再利用为主,且多以企业租赁形式,与厂区周边老旧小区、地块开发建设等统筹联动较少。

(三)传统商业区

目前发展形成三大商圈,即“万爱”商圈、“远洋后广场”商圈和“六纬路”商圈。总体来说,特色商圈消费能级不断提升,积极引导区内商业载体加大品牌招商调整力度,每年推动商圈调整面积约5万㎡,调整品牌约200个,引进了多家首店品牌和网红餐饮。积极盘活现有商业载体空间,引导爱琴海购物公园、远洋未来广场、万达广场、金茂汇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充分利用门前广场空地,通过举办夜市和集市等活动,实现商业综合体室内露天融合贯连、互动吸引客流,打造了商圈经济与夜间经济联动发展新局面。但在消费能力、消费活力、配套服务和文化挖掘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制约了消费活力激发和发展升级。

1.消费活力不足。消费氛围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商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制约了商圈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影响了群众的消费欲望。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有待提升,特别是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如优质教育、优质医疗、高端养老、高品质生活服务保障等领域服务供给存在较严重短板。促进服务消费的方式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精准化,亟需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特定消费需求、特殊消费领域和特殊消费商品,制定不同的消费政策和措施。“夜间经济”拉动效果不明显,受制于气候季节等因素,未能更好发展起来。

2.新业态引领不足。由于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频现,存在监管真空地带和数据资源分散、监管导向模糊、监管资源不足、部门职能交叉、适用法律法规边界模糊等问题,各种保障措施、激励政策还有待完善。传统的宣传促销手段难以奏效,线上线下联动活动较少,对于自媒体力量的运用还不到位,缺少自我IP的孵化和热点的营造。

3.文化资源发掘利用不够。文化消费产品开发中存在附加值低、特色不明显、与文化体验结合度差、产品吸引力较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对“直沽文化”等河东历史文化传统解读停留在表面,在深度、广度上去研究发掘与梳理力度不够,相应的文化产品转化设计不足。

4.消费创新和引领能力不强。本地消费能力和水平相比河西、和平、南开等区还有差距,国内外中高端品牌、品牌首店集中度不高,“买全球”“买全国”能力仍需提升。平台经济集聚度不高,头部平台企业、国际电商企业量少势微,“卖全球”“卖全国”任重道远。    

河东区现状商务办公楼宇总建筑面积123.87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大王庄街、春华街、上杭路街。目前楼宇招商工作主要以市场行为为主,独立主办方招商环节缺乏对周边业态和区域定位的整体考虑,并且部分老旧楼宇周边环境、整体形象、配套设施等质量不高,特别是交通、停车等问题制约了楼宇经济的发展。   

(四)历史文化资源

河东区作为沿海河发展的城区,建设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直沽文化底蕴。目前河东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多分布在海河沿线地区,其中文物共计17处,分别是1处全国文保单位,5处市级文保单位,1 处区级文保单位,10 处尚未核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总体来说,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并未使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较好的延续,有必要进行资源的活化、文化的传承,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命价值。

(五)公园绿地和基础设施

1.公园绿地

河东区现状公园绿地在总体上是以沿河的线性公园绿地和10公顷以上的区域性公园绿地为主。街道级和社区级的公园绿地相对较少,街道之间的公园绿地比例相差悬殊,空间分布多沿街道辖区边缘,街道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缺失。二号桥、向阳楼、大王庄、大直沽等街道公园绿地不足。此外,中山门公园、桥园等公园绿地以及月牙河沿线的绿化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造提升。

2.交通设施

(1)路网系统

河东区现状路网密度约为6.3km/km2,低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中提出的中心城区内道路系统的密度不宜小于8km/km2的要求,且存在大量断头路和卡口路,道路运行效率受到影响。

(2)公共交通系统

河东区轨道线网密度与轨道站点密度均低于市内六区平均水平。轨道站点对周边用地的带动作用还有待提升。站点周边用地开发强度较低,容积率基本在2.0以下,部分站点周边用地混合度较低,未能发挥站点带动周边用地开发的作用。

(3)停车设施

河东区现状停车位缺口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整体上夜间停车泊位缺口明显高于白天。居住区夜间停车缺口大,存在无处可停、违法占位等现象,甚至外溢到城市道路,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桥下空间、人行道等公共部位停车秩序混乱,路内违法停车数量较大。

(4)人行过街设施

现状绝大多数过街设施为平面过街设施。立体过街设施一般为保证机动车的通行效率而设置,主要位于主干路、快速路沿线。河东区现状人行立体过街设施主要在津滨大道、卫国道、昆仑路3条快速路沿线和红星路、津塘路、东兴路3条主干路沿线布置。现状慢行交通穿越新阔路、卫国道、津塘路等区域性交通干道存在不便。现状跨海河道路间距约0.9km,仅有刘庄桥1处专用慢行跨海河通道,与海河西岸慢行系统联系不便。

3.市政设施

(1)供水系统

河东区供水水源由新开河水厂供给,新开河水厂坐落在河北区。河东区内有1座备用水源加压泵站和多座给水服务站,供水干管沿主要道路敷设,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供水系统。

(2)再生水系统

河东区再生水源由东郊再生水厂供给。区内无再生水场站设施,部分区域有再生水管线,具备再生水接入条件。

(3)雨水系统

河东区雨水通过自流或由雨水泵站提升排入海河、月牙河、护库河、北塘排水河,区内已形成相对完善的雨水系统。区内有多座雨水泵站,但雨水泵站普遍建设标准偏低,局部地区遇暴雨时积水严重。按照相关标准要求,部分区域需扩建雨水泵站和管线,以满足提标要求,保障排涝安全。

(4)污水系统

河东区污水经各污水泵站提升最终排入张贵庄污水处理厂,区内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污水系统。但部分片区未实现雨污分流,对区域水生态环境存在一定影响。   

(5)供电系统

河东区现状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供电系统。部分区域存在现状110kV电力架空线切割用地的情况。

(6)燃气系统

河东区由市政燃气管网提供燃气服务。现状有万松抢修站、河东抢修站、雪莲路高调站和张贵庄高调站,区域均为中压及以下等级燃气管道,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燃气系统。

(7)供热系统

河东区热源引自区外东北郊热电厂、军粮城热电厂和区内的各个供热站。区域内基本实现集中供热覆盖,少数未覆盖的区域全部采用电采暖、分散燃气等清洁方式供热。区域内集中供热设施基本建设完成,但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较低。部分燃煤锅炉房改燃之后,站内存在闲置用地情况。

(8)消防系统

河东区现状消防站主要有七纬路消防站、富民路消防站等,且分布不均衡,覆盖情况尚未达到相关要求,有待进一步提升。

(9)环卫系统

河东区生活垃圾出路为贯庄垃圾焚烧发电厂和东丽垃圾综合处理厂。区内现有环卫设施基本满足垃圾收集转运需求。

(10)通信邮政系统

区内现有通信邮政设施基本满足需求。

(六)可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

1.可利用土地资源

河东区现有可利用土地资源与市内其他五区具有一定规模优势。此外,还存在一些因基础设施修建扩拆、棚户区改造等原因形成了难以单独开发利用的边角地块。现存可利用地主要分布在二号桥、富民路、唐家口、向阳楼、大直沽等街道区域。此外,全区还分布有集中成片的军属用地。

2.立交桥下灰空间

在主城区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条件下,道路立交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区是市内六区快速路、立交桥最多的城区。其中,快速路包括新阔路、卫国道、昆仑路、津滨大道4条;立交包括顺驰桥、卫昆桥、东风桥、 东兴桥、 中山门桥、十一经路桥、昆仑桥7座。


第四章 落实发展战略,明确城市更新目标


一、盘活土地资源,释放发展潜能

科学统筹存量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以更优质的空间、更优良的环境和更优秀的服务,保障河东区高效、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调控作用,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求,增强对高端产业的承载力。高度重视海河沿岸地区规划,通过慢行系统串联嘉里中心、中海城市广场、海河金茂汇、棉3创意街区等重点功能片区,同时合理确定沿线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适当增加公共设施用地,优先保证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土地开发利用。同时,通过城市更新,高效推进棚改零散点位土地利用,对棚改零散点位进行统一谋划,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坚持创新发展,激发经济活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发挥河东区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先锋门户作用,通过城市更新的全面推进,充分释放市场推进城市更新的巨大潜力,增投资促消费,主动引入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产业和业态资源,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着力推动河东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产业做大做强,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活力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转型示范区。

三、聚焦存量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树立“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在“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下,科学规划利用存量空间载体资源,在产业动力求突破、强支撑,绘制好“产业地图”“生活地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建设以集约高效的用地布局、智慧创新的城区配套、全新内涵的园区载体、焕然一新的魅力社区为主轴的城市更新实践区。

四、挖潜历史底蕴,传承直沽文化

发挥历史文化在彰显历史底蕴、提升城市品位、展现传统风貌、优化空间品质、激发消费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洋务运动、漕运文化、妈祖文化、直沽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拓展创意文化、工业文化、音乐文化等新文化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天津·河东”印记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观。把历史文化遗存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强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的理念,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推动建设直沽文化繁荣区。

五、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民、更新惠民。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开放的理念、开放的举措、开放的办法,建设宜居宜业承载区。以居民生活品质整体提质为着力点,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整治,坚守保障“底线”、鼓励服务“高线”,改善人居环境、补齐设施短板、优化交通条件、平衡职住关系、提升环境品质,创建完整社区,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高居民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六、加强绿色低碳,推进智慧城市

通过整体制定更新提升策略,推动城市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和创新、绿色、人文城区上做样板、当标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蓝绿交织、灰绿相融、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突出海河、月牙河等地区性蓝绿主脉络,利用存量空间优化绿色生态网,促进河东区建成公园城市。以碳中和为目标,以韧性城市为方向,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在更新中推广应用低碳节能技术和浅层地热资源,促进交通和建筑节能化、引导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建智能建造城市试点,搭建智能化应用场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同时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推动专用自行车道建设,提升重点商业项目周边过街环境,具备条件的新建立体过街设施。


第五章 统筹更新方向,构建总体更新格局


一、强化城市发展脉络,确定更新发展格局

根据河东区更新资源类型及分布情况,结合上位规划中的空间发展要求,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全区将形成“一站一带一园多点”的更新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有序有效推动区域更新发展。“一站”,即天津站,发挥交通枢纽的优势,通过更新改造实现站城一体,带动周边区域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即海河东岸发展带,整合提升海河东岸产业、空间和特色文化资源,更新提升打造新消费走廊,支撑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园”,即金贸产业园,发挥都市产业园优势,带动周边产业更新换代,进一步承接北京产业疏解。“多点”,指河东区丰富的呈点状分布的城市更新资源,未来通过商务楼宇、商业载体、老旧厂区等更新资源的盘活利用,促进“多点”更新,推动河东区全域产业转型、功能优化、品质提升。

二、聚焦点线面特色要素,明确差异化更新方向

(一)“一站”发挥天津站枢纽门户功能,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站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先锋门户,连接京津滨三地的主轴枢纽,新开路、十一经路位于天津站10分钟通勤圈内,聚集了众多商务楼宇,是承接北京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科研院所等非首都功能转移的首选场所。落实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要求,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结合天津站行政管理范围,改善站区服务,优化天津站区周边道路交通设计和进出站交通组织,加强南北广场的交通联系,提升旅客体验,塑造“天津窗口·河东门户”形象。充分将天津站及周边片区低效闲置资源整合利用,通过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结合产业导入,引领带动区域转型升级,形成对接北京的高端商务聚集区。

(二)“一带”强调活力提升,聚力发展科技金融和新消费

“一带”即海河发展带,聚力发展科技金融和新消费。近年来,在8.28km海河沿线,规划建设了渤海银行、嘉里汇、俄式风情街、音乐街、金茂汇、万达中心、二次方循环经济园、棉3创意街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和文创载体资源,着力引进为都市产业配套的高端商贸服务业、生活服务业、文创产业,同时借助海河码头建设,将海河沿线商业载体有机串联,共同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全面发展,打造海河商旅文消费发展带,服务天津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三)“一园”突出产业集聚,打造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一园”即金贸产业园,作为国家级天津滨海高新区扩容区,聚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创意设计、数字经济和科技服务产业。以产业带动、聚核、电引领作为更新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抓手,在主要产业功能区内部、沿河东区发展轴,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升级金贸产业园,以点带面,促进产业集聚、人才汇聚、活力凝聚。

(四)“多点”加强功能优化,实现合力互补特色发展

“多点”指河东区丰富的呈点状分布的城市更新资源,未来通过一机床、井冈山路和津龙湾等片区更新资源的盘活利用,加快打造“多点”更新发展格局。同时结合街道治理范围和基础优势,通过城市更新强化引导,形成各具独特主导功能的发展区,奠定河东区统筹发展、特色明确、组合发力的空间基础。

三、融入“双城”发展格局,优化区域协同发展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依托京津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对标国家关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加强承接载体建设,重点承接总部企业、研发转化资源等功能。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加快构建“津城”“滨城” 双城互动、相邻各区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天津站城际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优势,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端商务聚集区,推动实现“站产城”融合发展。持续加强与天津港的全方位合作,不断完善航运服务体系,逐步打造在华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港航产业聚集区,推动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强与和平区金融街联系,推动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实现金融合作共赢。坚持差异化开发策略,落实文旅发展串珠成链的具体要求,加强与河北区、和平区等相邻区的合作联动,设计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吸引来津游客打卡、游玩、休闲、消费的“金字招牌”,带动旅游、商业、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


第六章 聚焦重点领域,谋划多维更新策略


一、产业发展维度:打造高质量产业空间载体,引育新动能新业态

(一)盘活老旧厂区,集聚提升科创文旅业

规划以提高运营质量、突出主导业态、增加区留税收为重点,引导老旧厂房引入企业总部、科技创新等高精尖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打造特色化的新业态载体。规划将河东区老旧厂区(房)分为“产业更新类”“综合更新类”“配套更新类”三种类型明确更新方向。

1.“产业更新类”是以产业升级更新运营为主导方向。主要是对于正常运营且效益较好的工业企业、产业园区给予持续运营支持,并鼓励技术升级和丰富产业配套,提高用地产出效率;对于有条件推进产业置换的工业用地,应围绕河东区六大主导产业类型积极引入相关产业,并重点针对总部办公、创业孵化、产品中试等功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

2.“综合更新类”是以更新产业和居住等综合功能为主导方向,主要是针对用地规模较大、经评估需保留工业建筑数量不多、新建居住功能符合相关规划和条件的工业厂区,如第一机床总厂。对于“综合更新类”老旧工业厂区(房),可在满足产业引入和运营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适当建设一定规模的居住建筑,促进一定范围内的职住平衡和满足市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要。

3.“配套更新类”是以完善城市功能、补齐配套短板为主导方向。主要是对于规模较小、且分散于大面积居住区内的工业厂区(房),可结合完整居住社区的建设需要,合理利用老旧厂房适当补充教育、医疗、文体、停车、便民商业、绿地(拆除厂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二)瞄准目标消费群体,复兴升级大型商圈

1.六纬路商圈更新指引

更新目标:面向国内外中高端收入群体和游客,集聚高端产业和商业,形成新兴滨河国际级、全时段高档商务、商业中心。

更新对策:一是引入中高端消费人群。通过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商务区建设,依托渤海银行、嘉里中心、中海广场等项目,整合盘活金融楼宇资源,打造海河沿岸金融创新锚点,助推金融业集聚发展。二是综合多元高端业态。利用沿街商业店面,吸引高端品牌旗舰店、首店、展示中心等业态入驻;吸引高品位餐厅、文化艺术中心入驻;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或总部入驻;推动夜间经济,强化全时消费。三是优化建筑前区空间。综合考虑停车问题,改善临街商业建筑前区空间,结合店面经营、艺术装置、休憩设施、微地形处理等措施,将建筑前区空间改造为更加吸引人、汇聚人的高品质场所。四是打造商业体验场所。结合地铁站点和存量资源,选择站点周边潜力较大的低效用地,谋划和推进具体城市更新项目的相关工作,形成不同特色的商业体验场所,满足目标人群的生活需求,谋划项目引爆商圈升级。如六纬路片区,对现有低效经营活动和建筑进行腾退,建设高品质特色化的社区商业、餐饮功能,为周边就业和居住人群提供日常休闲场所。

2.万爱商圈更新指引

更新目标:面向全市,重点是天津东部地区的消费人群,打造功能完善、全业态商业融合发展的大型集聚休闲购物群。

更新对策:一是革新体验空间。以体验化、数字化、特色化为导向,围绕业态品牌调整、空间品质提升、营销模式创新、交通组织优化等内容进行建筑、空间的美化优化升级改造。通过挖掘地铁上盖等消费场景潜力,释放地铁4号线开通带来的集客能力,将交通人流转化为消费客流,进一步提升商圈餐饮丰富度,形成食、游、购、娱、体、展完整产业链条。二是升级商业业态。围绕大型商业,结合市场需求个性化需求丰富和更迭体验类业态,将商圈、商场打造成为品牌集聚、供给丰富、功能完善的重要消费承载地,激发大众消费增长潜力。三是加快推进商业建设。发挥万达广场、爱琴海和红星美凯龙等项目的带动作用,以津滨大道为轴线,加快两侧规划商业地块的建设,同时加强万达广场、爱琴海和红星美凯龙等商场之间的慢行交通联系,发挥商场联动效应。

3.远洋后广场商圈更新指引

更新目标:面向商旅群体以及周边区域居民,形成以天津站北广场、新开路与华昌道交口为中心的集聚特色零售、餐饮、连锁酒店等业态的商业中心。

更新对策:一是提升天津站北广场活力氛围。落实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要求,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充分利用旅客流量红利和轨道交通枢纽优势条件,盘活天津站北广场周边存量资源,打造枢纽与商业、室内与室外、地下与地上相融合的城市活力片区,塑造“天津窗口·河东门户”形象。二是提升临街店面精品化更新。以满足周边商旅群体和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为基础,鼓励引入创新创意型餐饮、零售业态,精细化、特色化地更新改造商业临街界面,形成津城打卡一条街。

(三)提升低效商业的消费品质,打造小而精的商业网点

结合社区居民需要和社区商业中心布局,利用分散化的商业地块,形成集餐饮、购物、早教、医疗等全业态、高品质、便利化的“小型商业综合体”,补充社区商业短板,提升社区商业的均好性和服务水平,并设置适宜的公共空间,策划多样性社区活动,拉动市民日常消费,成为吸引市民交流、促进社区融入热点空间。

(四)加快楼宇二次开发,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规划鼓励楼宇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盘活更新,实施商务楼宇品质提升、低效楼宇资源“二次开发”工程,同时改造提升楼宇立面,增设特色广告标识、标牌以及夜景灯光,打造精品示范特色楼宇。一是发展产业转型的载体。空置楼宇更新应面向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金融管理、商务服务等产业的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总部精准招商,推动产业功能提质增效;优化空置楼宇办公就业环境,提供多样化办公空间,完善5G设施布局,鼓励利用楼宇开放公共区域及附属空间引入消费和交往空间,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为产业高端转型、高能级企业落位提供载体。二是补充人才公寓和相关配套。结合楼宇建筑空间特点,整合空置空间,更新置换为人才公寓、职工宿舍、酒店及公共配套设施等,促进区域内职住平衡。三是对建筑实施绿色、低碳、节能改造。加强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发展零碳建筑,推动先进高性能节能技术与产品应用,打造现代智慧、绿色低碳的高品质楼宇。四是引导产权散售楼宇抓住企业退租、租期结束等时间节点开展“腾笼换鸟”,更换一批优质企业进入楼宇,以产业调整加快楼宇企业品质提升。

二、民生保障维度: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实现人居环境进阶提升

(一)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市民生活条件

1.改善居住环境,补齐功能短板,提高老旧小区生活品质。在实施以功能类和安全类为主的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充分征求街道、居委会和社区居民意见对改造意愿强烈的项目进行改造,按照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三类实施更新改造。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营造焕然一新的美丽社区。

基础类,为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容,坚持居民自愿、应改尽改。主要是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其中,改造提升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包括改造提升小区内部及与小区联系的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供热、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光纤入户、架空线规整(入地)等。

完善类,为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内容。主要是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其中,改造建设环境及配套设施包括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停车库(场)、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物业用房等配套设施。

提升类,为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包括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周界防护等智能感知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

2.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居住功能,实施老旧房屋成套化改造。针对全区范围内没有独用卫生间或厨房的非成套住房,以及经鉴定确定的危险房屋,在保护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的前提下,分为保护、改建、重建三种方式进行成套化改造。

保护类非成套住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保护性建筑。保护类非成套住宅应从保护城市空间肌理角度,积极开展整修,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的风貌形象,留住城市历史记忆。

改建类非成套住宅是指建筑结构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改建类非成套住宅,通过调整房屋内部空间布局或外部扩建,增加独用厨卫设施实现成套化,并可扩大公共空间,提升建筑舒适性,保护城市肌理和建筑风貌。

重建类非成套住宅是指建筑结构差、安全标准低等不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拆除重建。重建类非成套住宅,通过适当提高开发建设强度、增加居住建筑面积实现成套化,或者通过对原住户重新安置以改善居住条件。

(二)加快完整社区建设,补充公共服务短板

1.完善街道级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或存量空间改建,补充街道级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方面: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补充建设。教育设施方面:完善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体系和空间布局,利用现有空间和土地资源,改建和补充教育设施,并结合城市更新工作,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体育设施方面:完善区、街道、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通过盘活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等资源,增补体育设施;在现有公园、绿地中融入体育功能,增设体育健身场地;强化“足球之乡”的深厚底蕴,适当利用边角地块、社区场地,建设社区小型足球场地,充分体现河东足球文化。卫生设施方面:全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对已建成居住区没有达到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划和标准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设、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予以配置。养老设施方面:重点针对老年人口完善区级养老设施体系和空间布局,结合存量资源,改建、新建养老院、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

2.推进“完整社区”建设。以居民步行5~10分钟、0.5万~1.2万人口规模为宜,划定完整社区。以完整社区为单元,以设施完善和环境品质提升为重点,鼓励用地功能混合、建筑功能混合、空间环境融合,在满足设施服务半径且相互不干扰的前提下,鼓励使用性质相容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复合设置,有序高效推进完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增补优化落实。

(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撬动老旧社区持续改造

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支持力度,通过统筹利用存量公有房屋等资源,探索“改造+运营+服务”一体化的市场运作模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引导扶持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主体发展成为社区运营商、管理商,并引入优质产业,建立社区业态反哺机制,高水平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同时推动社区产业转型升级。

三、生态环境维度:主打海河空间品牌,推进城市空间美化优化活化

(一)提升魅力海河轴,建设海河世界级风华水岸

1.再塑海河活力岸线,畅享亲水开敞活力空间。提升海河沿岸公共空间,展示文化影响力、人文活力,塑造世界级滨水公共客厅。贯通东岸绿带,建设滨水步道,让滨河空间更加宜人;让沿河层面天际有起落,垂河层面前后有层次,让建筑轮廓可以识别;贯通亲水步道、健身跑道和自行车道,营造连续的滨水活动空间。

2.缝合海河两岸空间,强化慢行联系,推动海河两岸空间协同发展。加强海河南段两岸的跨河慢行交通联系,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设跨河桥梁。同时结合金茂码头、天妃码头、棉三码头3个游船码头空间设置活力、多元的商业业态,形成功能互补、商业融合新商圈,实现岸上岸下联动,延长海河体验空间。此外,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增设海河东路过街通道,强化城市与海河生态空间的便捷性。

3.增设沿岸休闲场所,汇聚滨水活动氛围,让城市居民由“看海河”变为“享海河”。充分利用8.28km的沿海河资源,依托海河东岸自然及历史文化,呼应海河“天津母亲河”的地位,重塑天津“码头城市”印象。因地制宜的设置绿化带、休憩亭、直沽文化和生态文化展示景观,扮靓扮亮海河东岸,塑造滨水活力空间,打造独具魅力的亲水消费名片。推进海河码头及其配套项目落地建设,结合码头周边设计打造旅游基础设施,设计特色沿河慢行步道、探索打造内河文旅漫步商业带,丰富游船文娱食购消费元素,推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增设海河沿岸儿童游乐设施、年轻人极限运动和老年人活动场所,并丰富海河游船体验活动,与岸上空间加强互动。将海河沿岸更新打造成为集健身、休闲、运动、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社会项目。

(二)打造三条生态脉络,丰富特色生态体验空间

通过打造以护库河、月牙河、小三线为空间载体的三条生态脉络,加强与海河活力岸线的连接,外延海河魅力空间。依托护库河两侧岸线、月牙河两侧零散用地、小三线废弃铁路资源,形成休闲护库河、活力月牙河、文化小三线三条特色体验空间。其中,休闲护库河,利用两侧硬质岸线,增设多样化亲水休闲平台;活力月牙河,利用月牙河两侧岸线和零散用地,增设聚集年轻人的运动场和休闲、消费空间;文化小三线,利用小三线废弃铁路,围绕历史和音乐资源打造现代感体验式铁路文化公园。

(三)优化城市公园体系,全域升级城市绿美空间

1.增补城市公园绿地,提高市民休闲游憩便捷度。在现状公园绿地基础上,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街道和社区建设需要、老旧厂房、非成套住宅的拆迁改造以及其他综合性城市更新项目等,为市民增补规划公园绿地,提升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着重打造一机床、井冈山路以及向阳花园等城市更新片区公园绿地,进而促进全区公园绿地分布的均衡性。

2.发挥零散地块空间价值,加强城市绿美品质建设。充分利用河东区城市边角地、插花地以及棚改零散地块,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社区体育公园等。模式一:位于城市街头的、规模1000㎡以下的零散地块,鼓励建设街头绿地。模式二:位于居住地段之间的、规模1000㎡~3000 ㎡的零散地块,鼓励建设包含健身设施等口袋公园。模式三:位于居住地段之间的、规模3000㎡~5000 ㎡的零散地块,鼓励建设包含球类场地、健身设施等社区体育公园。模式四:位于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宽度小于30m的线性零散地块,鼓励建设城市形象展示的线性绿地。

3.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在满足安全前提下,挖掘资源多元效益提升城市环境美化绿化,或结合市民需求补充短板设施。以织补城市功能、重塑城市空间肌理、提升空间品质和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统筹考虑市民需求,指导全区桥下空间的提升利用,使之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文化繁荣维度:深挖多元历史文化资源,推进直沽文化繁荣区建设

(一)保护直沽文化载体,活化直沽文化的现代传承

围绕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及相关历史文化元素,划定直沽商贸文化旅游区,还原明清时期大直沽的民俗、市井文化。旅游区内以大直沽中路为主脉,以天妃码头、荐福观音寺、天妃宫遗址为依托,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商贸、餐饮、休闲娱乐项目,全面实施商旅互动、以商促旅。深入挖掘直沽历史文化内涵,整合、串联荐福观音寺、天妃宫、大直沽酒厂、天妃码头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历史人文体验之旅”路线。对城市街道、建筑、公共空间、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的改造或新建,应突出传统文化的风貌塑造,形成直沽文化的整体氛围和文化底蕴。

(二)发挥工业和音乐特质,激发创新文化的叠加效应

利用“音乐、工业遗产”等资源,整合已废弃的铁路支线及沿线空间资源,丰富拓展文化创意娱乐体验,形成音乐文创体验区、创新产业体验区和创新商业体验区。音乐文创体验区,以天津音乐学院为支撑,打造集数字音乐IP孵化、乐器综合销售、音乐教育培养、演艺经济、数字版权服务、音乐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数字音乐产业聚集区。创新产业体验区,通过推动一冷、铁路运输、一商等的更新改造,并结合已改造的二次方循环经济园,形成工业文化与创新产业相结合的体验区。创新商业体验区,以金茂汇(一热电)和新生活广场为亮点,延续工业文化,打造中高端、充满时尚活力的创新体验商业街区。对城市街道、建筑、公共空间、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的改造或新建,应突出现代感和艺术性,在协调统一的前提下鼓励多元化精细设计,提高城市空间的丰富度和体验感。

(三)挖潜俄式风情底蕴,延展异域多元文化体验

在原俄国领事馆建筑旧址附近,充分挖掘俄租界历史故事,以中海俄欧风情街为中心,融合俄式元素与大都会风格,业态上汇聚餐饮美食、创意文化、休闲体验、品质配套等。打造“绽放味蕾”“精致生活”“音巷时光”“体娱夜市”多维场景,让历史文化、休闲体验与品质生活无缝链接,让消费者充分感受俄风俄韵的俄式文化。利用特色建筑资源、保护传承俄式风貌,导入复合多元功能,体验俄式异域风情。以俄式建筑集中的区域形成俄式风貌核心区,合理保护利用俄式建筑,赋予新功能,打造旅游产品,重点发展特色主题餐厅、俄罗斯艺术展厅等功能。对城市街道、建筑、公共空间、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的改造或新建,应适当突出俄式风貌,营造俄式风情区的总体氛围。

(四)强化创意文化品牌,打造创意文化体验新高地

依托“棉三”创意产业与文化的基础和优势,保护利用好工业遗存,结合周边可利用土地资源,建设面向文化创意、艺术设计领域的现代新潮文化艺术街区,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头部文化企业,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做深做足“文化创意+”的文章,着力推进文创产业与旅游、商贸、体育等产业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群成势,打造高品质的文化创意街区和文化体验空间。

五、基础支撑维度:补足优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建立智慧、绿色、低碳的市政设施体系,推动电力脱碳与智慧能源供给;针对市政短板,增建各系统市政设施,为城市高效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优化绿色交通体系,完善交通路网建设,控制交通碳排放,倡导低碳、智慧出行,实现交通建设、运营、服务、管理全链条信息化和智慧化;补足交通场站设施,引导传统加油站和充电桩(站)等新能源补给设施的有序衔接和合理布局,注重交通场站与社会停车场、小型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小型商业等复合化利用;强化轨道交通的带动作用,为城市更新注入有效动力。

(一)推动基础设施补足扩容,加强河东智慧运行保障

1.建立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系统,保证城市供水安全

构建多种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供水设施建设,实现供水管网全覆盖,建成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区域供水系统,提高供水质量和服务水平。

2.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城市排涝能力

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实现排水规划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系统保留现状雨水泵站,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适时扩建雨水泵站;污水系统保留现状污水泵站。推进合流制区域雨污分流改造,解决积水片内涝问题。逐步完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提升城市排涝能力。

3.打造安全高效绿色电力系统

建设成为具有电源充足、网架坚强、变电站布点合理和输、变、配电比例协调的电网,保证其供电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形成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110kV电网为主体的网络结构。

保留现状变电站,未来随负荷增长建设变电站。完善电力各等级管道。部分区域存在110kV等级变电站切割现状用地情况,通过架空线切改、入地等手段可腾出部分用地作为更新资源储备。

4.完善多源多向、灵活调度的天然气输配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燃气设施,统筹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及燃气旧管网的改造,完善供气系统。依托现状及煤改燃工程确定的燃气主干管,形成0.4兆帕DN500以上的燃气环网结构。

5.构建多种能源相结合的安全清洁供热体系

大力调整热源结构,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例。构成以热电厂为主热源的“一张网”、多热源联合供热的格局,确保供热安全可靠。

保留现状供热设施,积极实施供热旧管网改造,结合调峰锅炉房设置相应联网管线。后续结合存量用地空间条件积极挖掘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因地制宜推进深层地热、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6.确保城市消防安全,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消防站的设置应体现均衡布局和重点保护的原则。消防站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责任区边缘为原则,进一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7.建立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现代化垃圾收运体系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优化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全面实施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运送至贯庄垃圾焚烧发电厂、东丽垃圾综合处理厂。进一步完善环卫系统,新建环卫设施尽可能合建,减少土地供应。

8.构建安全、宽带、泛在、融合的智慧信息基础设施

持续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统筹规划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通信局站、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和优化邮政普遍服务网点,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迅捷方便的邮政网络体系。新建通信邮政设施尽可能合建,减少土地供应。

(二)优化综合交通布局,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1.完善骨架道路,加密次支道路,畅通道路网络

完善骨架路网,形成“七横七纵”的快速路和主干路系统。积极完善骨架道路的实施,对接全市干路网,有效提升全区与周边区域可达性。加密区内路网提高区域连通性,大幅度提高次干路和支路规划实现率,2035年次干路与支路规划实现率从现状60%提升至85%。加密微循环路网助力城市转型,利用城市更新契机加密地块内部支路,改善交通微循环系统。结合道路更新改造与建设,加强道路林荫化设计,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水平;提高慢行系统连通性,提升出行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2.推进公交场站设施建设,优化公交线路

充分利用存量空间和闲置用地,推进地面公交场站的实施建设。积极发展干线公交、支线公交、定制公交、接驳公交等多元化公交系统,与轨道交通形成错位服务和衔接配合,提升大公共交通可达性和整体服务水平。适时增容外电设施,提高电动公交车辆和线路组织的整体保障能力。

3.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水平,缓解停车难问题

结合城市更新,分块摸清停车缺口,小范围内统筹解决停车不足问题。在社区内部通过边角地挖潜、利用闲置用地、立体化停车进行扩容改造。鼓励停车错时共享,提高配建停车位使用率。区内大型商业、医院等需求集中的点位,通过内部挖潜、立体化改造,建设周边公共停车场等提高停车位供给能力。将电动汽车设施作为城市更新改造的标配,利用闲置用地增加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对配套市政电力设施进行适当增容,提高城市更新地区的整体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加强违法停车治理,提高公共停车位使用率。采用智能停车手段,提高车位使用效率。

4.优化完善慢行过街、过河设施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打造安全、舒适、畅达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构建地面绿道、地下商业街、地上连廊等多层级的慢行交通体系,加强快速路、铁路等两侧的用地联系。

建立沿水系、铁路、林荫路为主线、以公园为重要节点,构造四横四纵的连续绿道系统网络。依托月牙河、护库河,打造连续蓝空间。对废弃铁路线进行活化利用,建设绿道公园,沿广瑞西路、卫国道建设林荫路。打造月牙河公园、桥园、河东公园、二宫公园、文化公园为重要节点。

慢行过街鼓励尽量采用平面过街方式,跨越快速路、河流等设施时,为缩减慢行通道间距可采用立体过街、过河形式。规划结合民众需求沿主要干路新增立体人行过街设施,推动解决慢行过街难题。同时加强海河南段两岸的跨河慢行交通联系,适时增设跨河桥梁。

(三)推进TOD发展模式,强化功能复合开发

1.强化轨道交通的公共出行服务核心地位,发挥轨道交通带动城市发展的潜力和作用,优化轨道交通廊道及站点周边的功能布局、职住平衡关系和开发建设强度。探索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区域规划指标平衡与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发挥高价值存量空间的发展优势。

2.通过城市更新引导轨道站、城一体化建设,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组织城市生活,适当提高站点周边用地容积率、增加土地混合利用度,丰富轨道站点周边的商业、休闲、服务业态。

(1)将轨道站点周边建成市民日常就业、生活、出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微中心”。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有效弥补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的不足。以轨道站点带动周边地区更新开发,近期以重要轨道换乘枢纽为中心,结合可开发利用土地,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地区活力中心。

(2)近期开发换乘枢纽天津站,以天津站为门户枢纽,优化天津站区周边道路交通设计和进出站交通组织,提升各交通方式间换乘便捷度,最大限度缩短与北京、雄安新区等地的通勤时间,将天津站打造成为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交通网络枢纽。

(3)结合河东区近期重点打造的发展轴带和城市更新项目,以地铁9号线、六纬路为轴带,连接海河东岸、直沽时尚文旅区等重要节点,建设一批海河沿线高端经济发展载体。优化提升二号桥金贸产业园区等重要节点功能。

(4)加快地铁2号线上盖项目建设,提升重点楼宇运营质量和效益,将重点楼宇打造成为设施完善、交通发达、服务优质的高端商务商贸聚集地。

3.除用地开发外,完善站点接驳设施。在站点周边构建以人为本步行、自行车优先的交通系统,实现“轨道+慢行”的低碳生活方式,在双向4车道及以上道路设置过街安全岛,净化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置非机动车交叉口候车棚等。补充完善轨道站出入口衔接道路,方便周边用地与地铁站的慢行联系,缩短出行距离,并对车站周围慢行环境进行综合的品质提升。优化公交站点位置、设置公交港湾站、优化交通组织渠化方式,完善公交接驳线路,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第七章 整合更新资源,制定片区更新指引


一、更新片区划定原则

以综合考虑城市更新资源与现状短板为基础,充分考虑自然地物、权属信息、主干路网等,划定更新片区,为进一步开展的年度实施计划、更新项目范围划定提供基础支撑。更新片区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街域内结合居委会管辖范围,综合考虑突出主导功能和增强可实施性,一般控制在2~100公顷;

2.小于2公顷的用地且居委会管辖范围内无其他更新资源或无相邻更新资源的情况下,可跨居委会管辖范围就近划片;

3.涉及小于2公顷更新规模且单独分布的老旧房屋、历史保护建筑、特殊用地等,可按名录方式纳入,可不单独划片。

二、更新片区划定与指引

(一)更新片区划分类型

全区共划定5类更新片区,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型、老旧工业区转型升级型、传统商业区改造提升型、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型、公益性设施和公共空间等城市服务能力提升型。

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型,坚持“设施完善、功能融入”,鼓励利用空置用地、闲置建筑等,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空间,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老旧工业区转型升级型,运用低效工业建筑及用地活化等利用方式并结合区级功能定位,增加展览展示、商务商业、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产业配套服务设施。

传统商业区改造提升型,将低效商业建筑盘活利用,并结合轨道站点建设、公共交通组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补齐等措施,补充停车位,优化交通流线。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型,在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对接区域功能定位,激活文创产业增长空间,擦亮河东文化名片。

公益性设施和公共空间等城市服务能力提升型,鼓励用地功能混合使用,提升现有公共设施和空间的使用效率,增强社区公益性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兼容性。

(二)街道更新主导功能

街道以街区控规为指引,明确各街道城市更新主导功能,引导各街道更新方向和要求。其中:以商业贸易为更新主导功能的包括春华街、上杭路街、唐家口街,城市更新应强化创新型、体验式商业零售及其相关联业态的引入;以商务办公为更新主导功能的为大王庄街,城市更新应注重空置办公楼宇的二次开发,强化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以及高端零售、休闲业态的引入;以文化旅游为更新主导功能的为大直沽街,城市更新应强化对传统直沽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合理利用,实现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以创意设计为更新主导功能的为富民路街,城市更新应强化棉3创意街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利用优势资源,吸引创意设计企业入驻,策划创意类活动,实现天津市创意与设计的标杆区,艺术与生活的网红地;以科技创新为更新主导功能的为二号桥街,城市更新应强化科技创新企业的引入和孵化,汇集高知高技人才,作为河东区产业持续革新升级的领航区;以生态社区为更新主导功能的为常州道街、鲁山道街、东新街、中山门街、向阳楼街,城市更新应强化对居民生活基础保障、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的提升,探索合理的更新模式和路径,促进老旧社区变身宜居社区的典范。  

(三)各街道更新片区指引

1.春华街道

更新实施中引入业态要符合春华街的商业贸易主导功能定位。应强化创新型、体验式商业零售及其相关联业态的引入,鼓励引入创新创意型餐饮、零售业态,以新开路与华昌道交口为中心进一步集聚零售、餐饮等商业业态,强化商业氛围。同时借助京津30分钟通勤圈优势,增加产业配套服务功能,打造承接非首都商贸产业功能集聚区。

2.常州道街道

更新实施中强化对居民生活基础保障、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的提升,探索合理的更新模式和路径,促进老旧社区变身宜居社区的典范。引入业态要符合常州道的生态社区主导功能定位,利用街道边角地、零散地增加社区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并注重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

3.唐家口街道

城市更新应强化创新型、体验式商业零售及其相关联业态的引入。针对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改造,应结合唐家口实际的人口结构情况,以补齐基础配套设施功能短板、提升整体居住环境为工作重点促进民生改善。在硬件改造方面注重道路改造、老旧管线规范整治等内容,利用街角空间打造口袋公园,增加健身活动场所。

4.大王庄街道

城市更新应注重空置办公楼宇的二次开发,强化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以及高端零售、休闲业态的引入。面向首都功能外溢,重点针对金融、信创、平台、总部等产业类型,对闲置楼宇精准招商盘活,形成产业链集聚发展;推进存量土地资源的功能优化,保障商务办公空间的增量,为满足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用地资源保障和产业发展配套保障。

5.二号桥街道

在主要产业功能区内部、沿河东区发展轴,通过城市更新升级金贸产业园,以点带面,促进产业集聚、人才汇聚、活力凝聚。产业业态引入应聚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创意设计、数字经济和科技服务产业;着力打造蓝绿交融的开敞空间网络,提升地区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产城融合水平。

6.中山门街道

更新实施中强化对居民生活基础保障、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的提升,营造焕然一新的美丽社区。针对中山门街道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改造片区,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工作。

7.富民路街道

通过棉3的产业更新和园区的产业升级拉动上下游产业并撬动周边城市更新。以“文化+科技”产业为核心,打造棉3海河东岸消费和数字科技的集聚区;最大化利用海河岸线资源,坚持岸线开发和生态保护一体联动,打造海河东岸世界级城市水岸;逐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及公服设施,打造海河东岸高品质宜居社区。

8.大直沽街道

城市更新应强化对传统直沽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合理利用,实现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全面实施商旅互动、以商促旅。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营造特色公共空间,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向创意、体验、消费等新业态延伸拓展,以天妃码头、荐福观音寺、天妃宫遗址为依托,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商贸、餐饮、休闲娱乐项目,推动商旅文体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直沽文化繁荣区建设。

9.鲁山道街道

更新实施中注重对居民生活基础保障、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的提升,营造焕然一新的美丽社区。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工作。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重点提升菜市场覆盖率、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以及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

10.东新街道

更新实施中注重对居民生活基础保障、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的提升,营造焕然一新的美丽社区。针对东新街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改造,应注重挖潜社区内部闲置建筑及闲置用地资源,并将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作为改造切入口,复合设置新增设施,均衡布局,为居民提供便利性。

11.向阳楼街道

更新实施中注重对居民生活基础保障、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的提升,营造焕然一新的美丽社区。结合向阳楼街道实际情况,重点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工作。

12.上杭路街道

重点围绕万爱商圈,结合市场需求丰富和更迭体验类业态,将商圈、商场打造成为品牌集聚、供给丰富、功能完善的重要消费承载地,激发大众消费增长潜力。针对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在于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第八章 谋划更新项目,统筹安排更新时序


一、更新时序安排

近期(2022-2025年):除已批复城市更新项目外,主要分布在铁路线以南、海河东岸(包括大王庄、大直沽、富民路、二号桥街道),民生意愿较为强烈、具有相当潜在价值、主体更新意愿迫切的区域。通过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推动加快打造海河东岸国际消费走廊。

中期(2026-2030年):重点围绕区内重要更新节点和脉络,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港产城融合发展形成集聚和示范效应,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与区域战略定位相适应,加快打造“一站一带一园多点”发展格局,助力实现河东区“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建设。

远期(2031-2035年):全面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营建高品质空间,推动实现“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发展定位,打造成为港产城融合的新时代现代化活力城区。

二、更新项目谋划

(一)更新项目类型

结合河东特色,更新项目类型共划分4类,自主更新改造类、联动整体更新类、区域统筹更新类、老旧社区更新类。其中,自主改造更新类,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划定项目范围,通过运营实现项目自平衡。联动整体更新类,涉及两个以上权利主体,资源相对集中,可进行整体策划,划定项目范围,通过运营实现项目自平衡。区域统筹更新类,涉及投资规模大、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重大城市更新项目,进行全面整体策划,划定项目范围,通过销售及产业运营实现项目自平衡。老旧社区更新类,针对集中连片、规模较大或难以进行区域统筹更新的老旧小区,由社会主体实施更新改造。通过挖掘老旧社区资源,将小区物业、闲置房屋、停车、零散边角用地以及需政府投入的养管项目统一由社会主体作为资产进行经营,经营收入用于平衡老旧小区更新成本,实现收支平衡。

(二)更新项目行动计划

更新项目策划的原则:在更新片区基础上划示项目范围,后续结合更新项目实际情况,更新范围可动态调整;原则上可根据详细具体的更新成本,联动邻近可开发用地同步建设,实现收支平衡;更新项目范围原则上不重叠、不跨街道;更新项目范围原则上不突破2种更新片区类型,易于明确项目类型与主导功能。

近期实施的更新项目主要包括第一机床厂城市更新项目、井冈山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津龙湾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等。


第九章 注重多元共治,探索河东更新路径


一、多主体多形式参与更新的协同组织

(一)政府搭台,强化资源统筹和更新引导

完善区政府统筹引领和平台搭建的职能,整体把控资源投放、资源搭配的时间、节奏和力度;发挥区政府投资项目对城市更新的撬动模式,为各方力量参与城市更新指明方向;发挥区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充分提高城市更新热度和参与者的广度。

进一步推动区属相关部门的高度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依职能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服务并实施管理。

强化街道的基层组织和协调能力,明确街道在城市更新全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充分调动街道的城市更新积极性,深度组织并参与社区更新、设施完善、产业引入、空间塑造等更新工作。

(二)市场为主,强化综合效益和资产运营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算好城市更新资金账、讲清城市更新收益账,特别是为公众、为城市带来的“综合收益”。注重畅通社会资本参与路径,鼓励资信实力强的国企、央企、区政府平台公司和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探索多元化更新模式。

鼓励市场主体以自有资产盘活、轻(重)资产合理配置、更新资本引入等多种渠道开展城市更新,激活存量资产经济价值;鼓励市场主体加强对腾退空间和老旧楼宇的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鼓励市场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包括提供专业化物业服务、“改造+运营+物业”等途径;鼓励市场主体充分挖潜低效自有资产,通过腾挪、置换、整合、出售、合作等方式,推动自有资产升级转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及相关配套功能。

(三)居民参与,强化社会共建和家园意识

坚持居民主体地位,广泛开展城市更新宣传动员活动,培育居民家园意识。促进自上而下的政策传导要求与自下而上的需求主导进程有机结合,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增加政民互动渠道,开展改造前问需于民、形成共识,改造中问计于民、促进共建,改造后问效于民、实现共赢,构建综合协同、良性互动的城市更新治理体系。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同时探索“谁受益、谁出资”的更新改造模式。

(四)社会支持,强化智库力量与技术保障

有效整合多方社会力量,推进跨专业、跨行业的沟通交流,共同研究和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建议借助天津市打造设计之都的契机,成立河东区城市更新设计联盟,为河东区的城市更新献计献策;建立社区规划师、社区建筑师、社区景观师服务制,为具体项目方案设计和实施,发挥“陪伴式”技术指导以及实施主体和居民之间的协调沟通纽带作用;建立城市更新研究专家智库,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理论搭建、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国内外经验梳理,以及实践中的社会治理问题应对等提供解决路径与建议。

二、多方式多渠道平衡更新的投入产出

结合河东区的实际情况,河东区城市更新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社会资本形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投融资和市场运营优势,总体实现城市更新有投入、有收益、可操作、可持续。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主要依靠实施主体结合有收益类资源制定城市更新项目,由更新项目涉及街道组织征求社区居民意愿的前提下予以更新,由社会主体一并投资和实施,并鼓励受益居民按适当比例共同出资。

转型升级类的老旧工业厂区(房)改造,主要依靠权利人自行投资改造运营,或由其他社会主体购买所有权或使用权,谋划城市更新项目予以投资更新。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主要依靠使用和管理主体,进行投资维护、修缮和更新利用,对于文保单位同时可争取维修补助专项经费。

传统商业区改造提升,主要依靠实施主体、店铺产权人和经营者按商业经营模式,明确比例共同出资并实现相应收益。

市政交通等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新建,主要依靠实施主体进行投资建设实施。


第十章 面向规划实施,着力强化更新保障


一、建立规划传导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街区控规为上位法定依据,规划成果作为河东区城市更新方面的顶层设计,是区政府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基本依据。应积极组织开展规划宣介与学习,并向下传导至街道、社区,促使政府各部门、各层级对河东区的城市更新总体目标、思路和路径达成共识,协作推进全区城市更新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及时纳入控规平台

强化《规划》与现行控规、在编街区控规的结合,将具体的城市更新目标、更新思路、更新要求等核心内容,及时纳入控规平台,促进规划内容的有效传导和法定化,强化与后续控规优化的充分衔接,保证城市更新的用地合规供给。

(三)建立动态评估维护机制

建立对本《规划》的动态评估与维护机制,结合每年城市体检工作及结果,按照“一年一维护,五年一评估”的方式,及时结合上位规划要求、规划发展定位、规划实施情况、更新资源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更新,提高专项规划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二、健全更新政策体系,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落实“城市更新实践区”要求,应针对更新实践中普遍涉及的重点、难点、痛点,积极探索政策创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破解难题瓶颈,保障更新项目高质量、高水准落地实施。

(一)强化土地供给政策,保障项目合理实施

探索城市更新中的土地混合使用和功能合理转换,通过集约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挖潜使用闲置空间、综合利用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等,持续提升片区功能活力。研究制定有关容积率奖励等的规划支持政策,结合总规和控规相关内容要求,针对城市更新探索建立区级建设规模统筹和转移规则,进一步促进资源有效投放。

(二)探索更新奖补政策,有效促进多方参与

创新探索政府、社会、居民多方资金共担模式,拓展城市更新资金供给端口,研究与存量更新项目特征相匹配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市属、区属国企搭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平台,通过设立基金、委托经营、参股投资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城市更新项目。鼓励资信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全过程参与更新项目,形成投资、融资、改造、运营、退出与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完善社会资金参与城市更新的收益保障机制。

(三)优化建设管理政策,提高项目审查效率

改进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全流程管理机制,明确更新工作路径,分类型确定更新项目申请、立项、规划编制、联审、报批、实施、验收等全过程管理规定。研究出台适用于存量更新的区级规划审批制度和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明确审批标准和时限。

三、立足项目实施评价,完善动态评估监管机制

城市更新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动态提升,既要改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品质,也要提升经济活力、社会满意度和群众获得感。基于城市更新的综合性和动态性,及时评估城市更新项目的综合效益和影响,建立滚动更新的项目清单,构建城市更新项目基础信息的报送工作机制,对城市更新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

背景介绍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助力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城市更新是河东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稳妥有序推动我区城市更新工作,由区住建委和规资河东分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天津市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文件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发展实际,开展更新评估、明确更新目标、制定更新策略、统筹更新格局、谋划更新项目、建立更新保障,研究形成了《河东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

《河东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征求意见,共反馈7条公众意见,均给予了《规划》高度评价认可。例如“这个规划方案内容丰富全面,希望能够落到实处,为广大老百姓生活带来福利。”“专项规划上依国家、市级政策要求,契合河东区实际情况,有重点、有特色。”针对具体意见建议采纳情况如下:

1.“建议加强唐口街道老旧小区路面改造,如华馨公寓东东西区之间的中街路面,由于汽车碾压,地砖松动,路面凹凸不平,雨雪后容易造成积水积雪,有安全隐患,建议更新为柏油路”。此条建议已采纳,下一步《规划》指导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策划、实施工作中将进行统筹考虑。

2.“建议可以增加公示渠道,如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消息,可以让更多公众、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群体专注该项规划,为城市更新献计献策”。此条建议已采纳,下一步《规划》批复后,将继续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及相关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规划宣介,加大宣传力度。


发表意见 退出登陆

姓名
联系电话
意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