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您的位置:
“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河东区专场新闻发布会
来源:河东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04 09:30

12月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河东区专场新闻发布会。河东区委书记周波围绕“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河东实践”的有关情况作主发布,并与区文创办、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体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及区商务局分管负责同志就记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新闻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负责同志主持,来自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天津日报、津云等多家中央、市级主流媒体的记者出席。

据悉,今年以来,河东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着力加快直沽文化繁荣区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增活力。

立足保护传承,彰显直沽文化新魅力。河东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一方面,注重摸清家底、发掘资源。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绘制发布直沽历史文化点位图、红色革命旧址地图,为深度整合文化资源打下基础。推动成立天津市历史学学会严复研究专业委员会,借助外脑、智库,研究东局子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开北方风气之先的优秀传统。深挖非遗项目资源,国家和市、区级非遗项目达149项,总量居全市前列。另一方面,坚持守正创新、活化利用。盘活用好一批工业遗存、风貌建筑。前不久入选“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天津第三棉纺厂旧址,是天津轻纺工业的重要遗迹,河东区与市级部门积极配合,打造棉3创意街区,最大化保留工业遗迹,延续城市工业文化记忆。

依托城市更新,打造文化发展新载体。城市更新是推动河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河东区正稳步推进一机床、津龙湾、井冈山路等一批大体量城更项目,这些项目也不断丰富文化创意和消费场景,使老厂房、高烟囱、红砖墙、旧机床焕然一新,将“工业锈带”变身“文化秀带”“生活秀带”。已经对外开放的一机床“津一·PARK”,包含了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工业风主题咖啡厅等文旅休闲场景。还有津龙湾城更项目的TOD文化广场都很有特色,成为网红“打卡地”。今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和《天津日报》《今晚报》、津云等市媒相继刊发了河东区城市更新的经验做法。

推动转型升级,激发文化产业新动能。河东区着眼“文创+科创”产业定位,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推动全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了《加快河东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聚焦棉3、一机床、飞鸽骑行等重点产业园区,大力引进文化产业及项目资源,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加强合作,举办河东区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河东区还坚持“走出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之际,与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深化合作,河东区推动成立海河东岸文创产业联盟,扩大产业合作的“朋友圈”,积极培育文创产业生态。

锚定提质增效,构建深度融合新格局。8.28公里海河东岸是河东的“黄金走廊”,河东区围绕沿线做文章,绘制了《东游绘》长卷,全面推介河东文旅资源。同时,依托区内商圈资源,推动金阜码头运营,焕新金茂汇、俄欧风情街等商业综合体业态,开展“海河东游GOU不同”、非遗市集等系列商旅文体展特色活动,激发消费新活力。仅今年“十一”期间,就举办文旅消费活动近70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30万人次。

下一步,河东区将聚焦“直沽根、海河脉、工业地、非遗韵”的直沽文化特质,用好天妃宫、严复等历史文化资源,推动非遗项目出新出彩,打造更多具有河东地域特色的文旅场景和文创产品,丰富直沽文化内涵。在即将启动的城更项目中,融入工商文化、音乐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打造更多高品质文化体验空间。持续加大文创产业推动力度,围绕“文创+”,着力做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工作,培育发展一批骨干文创企业。统筹推动直沽码头、棉3码头等项目建设,联动周边商贸综合体和特色街区,打造“水、岸、场、桥”一体化、沉浸式文旅场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让每一名客人都感受到浓浓的津韵直沽、魅力河东。

发布会还介绍了河东区创新文化发展形态。河东区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味道的地方。这里涌动着漕运文化、妈祖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河海文化;产生了第一代产业工人,谱写了天津工运斗争光辉篇章的红色文化;拥有俄欧风情与工业风格相得益彰的建筑文化;绽放着一大批非遗光芒的民俗文化;音乐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的演艺文化;以全市第一座考古遗址博物馆——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文化;还有充满“烟火气”和“松弛感”的休闲文化。

作为近代中国北方工业的摇篮,工商文化在河东区有最鲜明的呈现。1867年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东局,为天津近代化开了风气之先,严复于此译著了举世闻名的《天演论》;老龙头火车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商埠城市火车站;宝成、裕大纱厂记录着民族工业的起步和发展;新中国第一辆自主设计制造的自行车、第一块国产机械手表、第一台国产手风琴等众多“第一”都诞生于河东。河东区将深入挖掘、传承、利用这些宝贵财富,做好传承保护,做足内涵挖掘,做实创新利用,不断创新文化发展形态,赓续工商文化基因,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