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无障碍
|
|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关爱版
首页
信息发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营商环境
走进河东
您的位置:
11月27日8时起,河东区在全区范围开展核酸检测
来源: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
发布时间:2022-11-26 15:10
广大居民朋友:
目前,我市连续多日阳性感染者数量持续高位,社会面感染和隐匿传播风险持续存在,本市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坚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部署,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11月27日(周日)在全区范围开展核酸检测。现通告如下:
一、检测时间
2022年11月27日(周日)8时开始。(具体以属地街道和社区通知为准)
二、检测范围
1.
河东区范围内全体人员(含常住居民、外来人员、流动人员)。核酸检测和城市运行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听从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安排。
2.48小时内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员,暂不参加此次核酸检测,后续由属地街道安排补测。
3.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含同户同室)、居家健康监测等纳管人员,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安排进行核酸检测。
三、注意事项
1.严格相对静止。
11月27日8时起,请检测范围内居民在
核酸结果出来前要继续保持相对静止。
采样后有就医等必要出行人员,需持有当次核酸筛查采样证明和24小时核酸结果阴性证明(均可在天津数字防疫APP上查询,具体查询方式附后),要保持“两点一线”可安排必要出行,原则上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纳管区域的居民,以及隔离管控人员要严格服从属地街道管理和采样时间安排。
各级机关、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要保证群众及时在居住地或必需的岗位工作地参加核酸检测。
鉴于当前疫情形势,提倡广大群众非必要不离津、减少流动、不聚集、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如需外出请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特别提示:27日,河东区常态化核酸检测便民采样点暂不开放。具体开放形式和时间以发布通告或者街道社区通知为准。
外地来返津人员、收到各类风险提示信息的人员,具有各类风险区、管控区域旅居史的人员,具有与津云等官方公布新增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重合的人员,请主动向居住地社区报备,按照相应管控政策要求进行采样。
2.带好身份证明。
请使用“天津数字防疫”APP或携带“个人信息登记二维码”、身份证、外籍身份证明等有效证件参加核酸检测。
倡导使用“天津数字防疫”APP(下载方式附后)参加核酸检测,老年人等不便自行操作手机的居民,可联系属地社区居委会下载制作生成。
3.确保应检尽检。
凡在我区的广大群众,务必确保“
应检尽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48小时内接种过新冠疫苗或因其他特殊原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参加核酸检测的人员,
请通过“天津数字防疫”APP等渠道,提前做好报备,便于街道、社区及时安排补检
。凡是在规定时间内未参加核酸检测的居民,“健康码”调整为“黄码”,待完成核酸检测且结果呈阴性后转为“绿码”。
4.保持现场秩序。
在核酸采样期间,请做好个人防护,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距离,不随意在采样现场走动,不擅自进入采样现场的其他区域,防止发生交叉感染。采样完成后,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按照规定路径尽快离开采样点返回,切勿在外聚集、逗留。冬季筛查,气温较低,请注意保暖,照顾好老人、孩子、孕妇及行动不便人士等特殊群体。
5.加强健康监测。
请广大居民
如出现发热,请勿直接前往大筛采样点采样,应主动提前向社区报备,服从社区统一安排,点对点至辖区发热门诊就医采样。如有咽干、咳嗽、嗅(味)觉减退等症状,要主动向社区报备,按照统一安排单独采样,并接受流调,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居家静止,不得外出。
6.履行四方责任。
请广大居民认真履行《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主动按时参加核酸检测,积极配合各采样点工作人员做好样本采集工作。全区各级机关、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要督促员工及时在居住地或必需的岗位工作地参加核酸检测。
各用人单位要强化返岗前查验本次核酸筛查采样证明、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各类公共场所要严格查验本次核酸筛查采样证明、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场所码和健康码。对于因故未能按时参加核酸采样的,要及时到辖区公布的核酸采样点补采,确保“应检尽检”。
对未落实查验制度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对拒不配合、不支持、涉嫌故意逃避核酸检测、扰乱秩序、瞒报、谎报、伪造信息的人员,不履行核酸采样前静止要求的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请广大市民密切关注官方权威发布信息,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一切以官方通报为准。
如有需要,此通告可作为请假证明。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团结一心,共同抗疫!
衷心感谢您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
2022年11月26日
核酸采样证明查询方式
“天津数字防疫”APP下载方式
附件:
分享到:
分享到:
QQ空间
豆瓣网
【关闭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