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标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根据区情实际,制定我区 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
一、“服务专班”,加速重点项目落地
与落实“十四五”规划相结合,建立年度项目清单,依图推进、挂图作战、按图督办,按项目节点、进度、需求进行服务。重点投资项目实行“一项目一专班”制,各审批部门选派业务骨干组成服务专班。针对项目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疏通项目难点、堵点,确保项目推进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二、“智慧税务”,春风送暖执法有温度
主动对接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及时提供涉税咨询服务。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工作部署,适时推进“全电发票”,通过“授信制”自动为纳税人赋予电子发票开具金额总额度,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发票需求。畅通税费各类线上服务渠道,充分运用“天津河东税务”微信公众号等帮助纳税人缴费人线上学、办、问,畅享“指尖上的税务”。
三、优化流程,实现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网上办理
对于入驻鑫创医疗器械产业园的企业,优化医疗器械经营行政许可流程,提前施行一次性集中现场验收。入驻企业提交申请后,减免现场检查环节和相应的房屋产权证明。许可机关在医疗器械企业服务平台上受理、审核、核准,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核发《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全流程从原来的4个环节缩减为3个环节,从原来的 10个工作日缩短至 5个工作日。
四、基金引导,助力引育新动能
推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白名单”制度,支持优质投资机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基金管理公司,服务河东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发挥天津市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资金作用,加强政策对接和企业推荐,为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
五、“数字河东”,开放一批应用场景
推进“数字河东”建设,集中力量加快 5G 网络、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2.5产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商务、数字文旅、数字服务,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步推进、融合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项目化、场景化应用清单。
六、“精准施策”,提升企业满意度
多部门联合组建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在企业的天使融资、租金补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市等不同成长阶段进行“精准施策”。针对企业提出的资金、人才、审批等各类需求,实施“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措施,为企业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七、“柔性监管”,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倡导包容免罚,按照行政处罚法中“轻微免罚”、“首违不罚”和“无过不罚”原则,执行市场委免罚清单。通过批评教育、提醒告诫、约谈指导、责令改正等柔性监管与服务措施,帮助市场主体纠错减负。全面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通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监督执法案件办理质量。
八、“八帮八助”,构建科技企业新发展格局
构建科技企业培育库,采取帮梳理问题、助服务精准;帮熟悉政策、助享受惠利;帮争取项目、助研发创新;帮产研对接、助技术提升;帮人才招储、助发展动力;帮协调拓展、助场景开放;帮产融结合、助资金注入;帮业务合作、助支撑共赢等“八帮八助”的形式,打造活力、创新、开放的服务科技企业平台,清单化、项目化、全周期、全方位服务企业。
九、一楼通办,打造“全程代办”优质载体
在我区重点特色楼宇、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设置快速办事通道,帮助载体内企业办理各类证照,提供全流程、无接触式的跑腿服务,免去企业繁杂的办事环节,实现“一楼通办”。载体行业主管部门通力合作,为业主方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全方位服务指导,打造天津站区域、沿海河商务楼宇、金贸产业园等优质服务品牌。
十、智“荟”河东,打造“翔东计划”升级版
推出“翔东计划”升级版,打造涵盖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创新激励、人才发展金融支持、人才发展机会支持等在内的“1+N”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通过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贷款贴息、股权直投等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来河东创新创业提供经费资助。持续推进“百家企业大走访”、人才安居保障等工作,设立河东区“5·20”人才日,集中举办产业人才论坛、青年人才集体婚礼等活动,充分发挥人才贡献奖励、科技创新奖励的激励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