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您的位置:
【区文旅局】关于弘扬非遗文化的建议
政协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案答复 第063号
来源:天津市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9-04 16:54

李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弘扬非遗文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正如您在提案中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文旅部门,我们应该在传承保护好非遗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文旅赋能,进一步促进这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河东区文旅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以文”的重要要求,强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切实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在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让非遗融入社会生活,助推非遗企业做大做强,擦亮河东的非遗名片。

一是潜心挖掘,充实项目资源数量。河东区自2017年起,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项目挖掘,对项目线索深度调研,对申报项目积极开展服务指导,“天津快板”“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刻砖刘砖雕技艺”等一大批极具地域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非遗项目被挖掘出来,截至目前,河东区共有非遗项目149项,国家级3项,市级21项目,区级125项,项目总量位居全市第一。2024年将持续做好发掘工作,充实项目数量,预计年底项目总量将达到160项。

二是精准分级,扎实做好保护传承。在建立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的基础上,精准掌握所有项目及传承人现状,对所有项目进行科学分析、系统分级保护。对独具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拦手门”“戏剧靴子制作技艺”等进行重点传习保护,为项目申请国家级、市级保护资金,对项目保护、发展与传承起到关键作用。对“天津快板”“常派单弦”“谢派单弦”“张派京韵大鼓”等独具特色,但传承发展存在困难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抢救性记录。2024年将对“祥禾饽饽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技艺”“津派花丝制作技艺”“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等具有市场价值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促进项目相互合作,帮助其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与时俱进,促进创新融合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展形式丰富、主题多样的宣传、展示、展卖、推介活动,推动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目前河东区利用鲁山道街道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与“拦手门”“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合作建立传习体验空间;与“明清宣德炉复原技艺”联合打造炉天下宣德炉艺术博物馆,今年计划继续利用公共文化配套设施,打造非遗传习体验新空间,形成聚集效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融合,为项目发展提供支撑。此外,继续深化非遗数字化发展路径,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模式,将非遗文化的宣传与传承变得年轻化、现代化、数字化。

四是锁定亮点,打造优质“国货潮品”。鼓励非遗项目弘扬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开发文创产品,目前区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的研发数量达60余项,部分项目拥有独立的软件著作权、外观专利、注册商标等,经济效益破亿元。今年,河东区以非遗项目产业化为课题,成立了工作专班,将充分发挥区非遗项目优势,以现场展示、传习互动等方式推进“非遗+旅游”融合,结合海河金茂、棉3游船码头建设,打造特色旅游线路,组织大型非遗文化活动串联海河沿线特色商业、园区、打卡地,为非遗活态化传承开辟新路径,促进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五是拓宽渠道,增强非遗项目影响。近年来,河东区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阵地,以社区、校园为实践基地,开设非遗公益培训课程累计1920课时,惠及28800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440余场,非遗日等相关民俗节日非遗展演活动960余场,惠及48万余人次。在各类媒体上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设立津沽技“忆”“家门口的故事”等特色版块,推动非遗不断走入群众视野,进入千家万户。开展非遗国际交流,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曾氏津派盘扣技艺等多个项目在英国、葡萄牙、保加利亚等国参加非遗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地人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际知名度。今年继续开设非遗公益培训课程、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进酒店、进景区等展示活动全年不少于400场,让非遗融入城市血脉,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在此,我们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今后继续加强联系和交流。   



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5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