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您的位置:
【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对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03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河东区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01 10:00

杨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中山门街道老旧小区增设停车场的建议”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我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责成城管委了解情况,妥善处理。

经了解,由于居民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停车泊位供给问题日显突出,广大群众的关注度显著提高,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的呼声日渐高涨。区委、区政府已将停车管理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区城管委作为城市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路径,提升我区静态交通管理水平。

一、目前停车泊位供给现状

据2017年调查统计,全区机动车保有量约21万辆,全区可供使用的正规停车位不足10万个。其中:54条道路临时设置道路停车泊位共4290个,63个路外公用停车场停车泊位共4554个,住宅配建类地上车位47761个,住宅配建类地下车位19886个,公建配建类地上车位14181个,公建配建类地下车位9165个,较1:1.2的合理泊位比例存在超2倍缺口。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还在逐年增加,预计2021年全市机动车数量会增加20万辆,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停车位的供需矛盾。

二、治理“停车难、停车乱”工作思路

河东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要求部署,把停车管理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多渠道考察、调研、学习先进地区智慧停车改革经验及创新方法,定制符合河东区情的停车工作发展方向。最终决定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全区停车管理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以改善静态交通秩序、缓解停车难问题为最终目标,打造平台化发展战略,探索建立全区智能一体化停车管理系统。首先整合路内停车资源,即对目前公众经营泊位以外的其他所有道路停车资源进行梳理,将虽然没有施划停车泊位,但实际已经用于停放车辆的道路资源整合起来,根据路况及实际需求,科学合理施划成正规停车泊位,并对路侧停车泊位实施智能化改造,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停车管理,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管值守,实现“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有效治理“停车乱”,并逐步向路外延伸,陆续接入居住小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综合体商业、社会停车场等其他停车资源,统筹进行管理,利用平台对车位错时停车、共享停车,使现有停车资源进一步扩大化利用,有效缓解“停车难”。    

经过前期调研和学访,特别是学习北京路侧停车改革的成功经验,区委、区政府决定组建区级停车公司,统筹进行停车管理。同时,河东区成立停车设施建设及秩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研究部署落实好停车设施建设和秩序管理有关工作,推动全区停车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进一步解决好河东静态秩序管理难题。

三、近期工作做法

1.已着手启动全区停车场建设的计划方案工作,方案编制工作着重现状调研,选用专业调查公司对全区的各类停车场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对居民区内、外的停车现状调查,对各类居民区车辆保有量调查,编制出调查分析数据,科学的分析出停车泊位缺口的难关地区、热点地区及时间性特征,再依据此数据合理规划停车场建设配给。

2.对全区的停车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上杭路街、鲁山道街、中山门街域进行了重点调研,准备在今年率先启动这三个街域的停车治理工作,为今后在全区推广做好样板。

3.启动闲置地块临时停车场建设。对闲置棚改地块进行梳理,根据周边停车需求,建成临时停车场,缓解停车难。

四、存在问题

1.建设立体停车库,有效利用空间增加停车泊位数量,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在寻求突破,但因日前现行政策,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库建设均依靠商业模式运行,政府给予鼓励的现状,社会资本因建设成本高昂,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收回成本,社会资本鲜有投入。目前正在运行的立体停车库多为随建筑物必须配建,同时由于停车架设备的先天问题相比自走式停车场群众接受度较低。

2.变绿地为停车泊位缺少相关法律依据,而人民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将小区内绿地变为停车位的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质疑甚至抵制。我们针对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三期工程小区绿化改造中所涉及的19个小区的平面图及改造方案进行了审核,在满足社区内绿地规划指标的前提下,初步拟定了采取补植乔木或异地步履等措施。

随着停车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您所提的建议,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我区静态交通秩序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2021年3月19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