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访问效果,建议您将IE升级至IE9及以上版本! x
您的位置:
天津市河东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规划(2016-2020年)政策解读
来源:区卫生计生委 发布时间:2017-04-16 20:00

   
  

一、背景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编制《体系建设规划》,能够更加科学有序地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出台《体系建设规划》与《天津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2015—2030年)》是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并与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是加快推进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行动指南,全面实施好《体系建设规划》对于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已经建立起了由市三甲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作保障的覆盖全区的卫生服务体系。但是,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二是资源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三是医疗卫生资源功能界定不明确,服务模式不适应;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公立医院改革有待深化。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还没有在全市层面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全面系统的长远布局。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了更加有力地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我们编制了《天津市河东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为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健康天津的阶段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天津市河东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合理确定全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和布局,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资源调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医疗服务体系目标:按照增加优质资源总量,重点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结构、整体提升区级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强化基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在全市建立起以2个医学中心为龙头,2个区域医疗中心、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以社会办医为补充,公立和非公立医院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标:按照进一步提升市级机构水平、全面加强区级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两级服务统筹协调的基本要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区各区公共卫生机构全部实现机构、设备、人员全配套,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综合服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区建立起以市级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以区级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市、区两级协同联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计生基础条件,突出强化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着力构建公平可及、服务有效、资源节约、群众信赖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主要内容

《体系建设规划》是对我区未来5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作出了全面规划,涉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总体要求是:坚持立足国情市情、紧扣深化改革、着眼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期盼。基本思路是:按照“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规划思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核心提出规划指标”的路径,在宏观调控下,科学有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在调整结构、促进均衡发展。

四、涉及范围:

天津市河东区

六、惠民举措

1. 完成公共卫生资源达标建设

区疾控中心选址井冈山路1号,建筑面积4500㎡; 区妇幼保健中心选址大直沽和进里34号,建筑面积5000㎡,于2017年底投入使用;

2.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

完成上杭路、富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规划落实大直沽、常州道、二号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落实完成天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

3.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无盲点

按照1-1.5万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规划76个,新建21个,建设面积不低于150平米。

4.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5. 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鼓励实行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五、注意事项

1. 卫生人员的配置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实际需求状况、工作特点、服务手段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人员总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确保人才规模与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不同层级、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专业领域人才结构和布局保持均衡,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2. 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品目分为甲类和乙类,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制定的配置规划,制定本市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或实施方案,做好大型医用设备的规划管理。

3. 医院人员配置要以床位配置为基点,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师标准工作量为依据,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结合服务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配置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适当配置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层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当地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