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印发《2025年天津市河东区卫生健康
工作要点》的通知
区卫健委机关及委属各基层单位:
现将《2025年天津市河东区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河东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1月17日
2025年天津市河东区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重要一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12333”工作思路(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聚焦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卫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人才队伍、设施建设能力;关怀妇幼、老年人与职业人群;强化卫生监管、医疗应急、安全生产保障),推动机关由专业型向治理型转变,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由治病型向健康型转型,以实际行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三新”、“三量”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健康基础。
一、锚定夯实基础、筑牢根基,构建卫生健康事业长效机制
(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高质量编制《河东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河东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基层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快大直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项目投入使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数字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河东区中医医院建设,积极推动河东区智慧健康城区规划与实施。
(二)提升人才队伍支撑。加强卫生专技和管理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人才素质培养,整合优质专业资源,加强系统内外交流学习,做好基层卫生适宜人才能力提升“4+4+2”培训,抓好市、区级大医院医师帮扶基层项目。统筹优秀基层干部轮岗实践锻炼工作。
(三)强化安全生产保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领导协调机制,压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紧盯三类重点人员教育培训,及时发布安全风险预警提示,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逐级督查督导机制,落实“单位自查-网格巡查-领导督查-专家检查”四级督导检查。修订完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二、锚定优化管理、强化服务,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组织评价体系,加强各专业质控督导,促进诊疗活动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推进“三医”协同发展与治理,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建立城市医疗集团治理与运行机制,深化医联体合作。
(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突出“全专结合、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提升行动,强化“3+1+N”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与社区医院创建三年行动,积极打造呼吸慢病、社区疼痛、糖尿病、骨质疏松、口腔、中医等基层特色专科服务,提升基层全专结合服务能力。
(三)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强化中医馆、中医阁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市集”“中医夜市”等活动,将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服务等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推广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提升疾控工作水平。推动传染病监测预警以及应急指挥平台构建,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对接协同,积极配合推进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建设,提升监测应急与传染病防控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强化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打造高素质卫生应急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筛查管理工作。
(五)强化卫生监管职能。全面加强对各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强化民营医疗机构监管,持续巩固“民营医院管理年”“规范民营医院发展专项行动”成果。积极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确保检查的随机性和公正性,开展非现场监管,强化三医联动,发挥区域远程监管平台作用,联合多部门开展综合性检查,形成监管合力。高度重视投诉举报信息,对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主动出击、提前介入,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持续治理无证行医、非法医疗美容、非法售卖献血证等风险隐患。
(六)优化妇幼服务效果。持续强化积极生育支持政策落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好出生人口监测,深化0-6岁儿童保健服务与养育指导。不断优化妇幼联盟医联体下的母婴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孕产妇风险筛查及分级管理工作。以孕期“五色”健康管理原则,通过“智随访”平台,将孕产妇纳入专案管理,按照孕产妇需求进行健康宣教。
(七)推动爱国卫生工作。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天津行动,不断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和控烟履约工作,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内涵。深入开展健康细胞建设,增加优质健康科普资源供给,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控制在国际标准C级及以上。扩大无烟环境建设覆盖范围。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区和健康促进区建设成果。
(此文有删减)